我应该是勇于加入他们,为他们做一点事,也借此告诉政府必须协助这些民间的平台,汇集资源,来全力辅助这些民间的力量。
早前我在峇都区举办了一项“石在关怀”派送鸡蛋活动,在进行登记时,有一位印裔老妇人,拖著瘦小的身躯来登记,并要求帮忙。虽然时间紧迫,但我还是抽出一点时间,到该老妇人家进行门户拜访。
在进行拜访时得知,这位老妇人有15名孩子,3名已经离世。而当中的10名孩子就与老妇人,加上一些孙子,三代人共住一间位于峇都区的斯里霹雳人民组屋里。这么多人同住一屋檐下,她们的辛苦迅速感染了我。
靠民间组织维持生活
当中一名孩子还是残障弱智人士,唯有靠老妇人的其中一名女儿全日照顾,而女儿本身又患有口腔癌,更有一名孙子不是马来西亚公民。那时我脑袋里就在想,怎么会有这样的生活呢?政府不是有提供弱势家庭援助吗?那些援助到底给了怎样的帮助呢?
我当时就问:“老婆婆,那么你们的资助从哪里来呢?”老妇人就说,她们只是靠伊教基金会(他们是印裔穆斯林)和民间组织的协助来维持生活。
在了解这家人的情况后,我决定立刻行动,为他们申请政府的福利金,安排轮椅给残障的女儿,也为他们注册政府的“MyBeras”计划,至少救济他们的日常需要,也当时给了老妇人一些援助金,希望能稍微减轻他们的生活负担。
我要讲的重点其实读者们应该不难猜,我相信大家也与我有同感。在我国,有钱的人可以很有钱到挥霍无度,没有钱的人就可能像这名印裔老妇人般。我顿时在想,在马来西亚很多地方,尤其是乡村地区,这是不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政府没走入民间
老妇人这个案例就明显的说明政府做得不够好,也不够彻底,特别在城市里,政府能介入帮忙的资源和机会都不多,尤其是针对弱势贫穷家庭,真的是没有走入民间,不懂民间疾苦。
长久以来在学术界与企业管理的背景,让我熟悉于抽像与整体的策略思考。但是那天下午,当我看到这印裔老人家的处境时,脑海里浮现了更实际的困惑。
这些困苦的家庭,为什么政府没有给予帮忙?我们要怎样做,政府和社会才能有具体和有效地帮助这些贫困家庭解决问题呢?类似的问题一直停留在我脑海里,也让我心情依然激动。
我在想,政府就是缺少了实践力而令人民受苦,不过同一时刻,我也在想,身为执政党的前线领袖之一,也在政治领域工作多年的我,却不得不反省,政府的资源为何无法有效的运作?
很多时候,我们在思考政策时,都是从社会整体面去评估,去看数据,看情况。但实际上,在人民的生活中,资源的分配如何使用,却不是从数字里可以显现出来的。
亲身体验了解民苦
因此很多时候,政府做不好的,民间组织如慈济、修成林等就自己扛起来做。这种从民间协助人民的方式提供了一个新的模式,也同时让我感受到民间拥有无穷的潜力及无尽的力量。
我知道自己不能只是感叹这民间的力量,我应该是勇于加入他们,为他们做一点事,也借此告诉政府必须协助这些民间的平台,汇集资源,来全力辅助这些民间的力量,好让这些民间组织的优势,可以在政府之外,汇聚社会的资源,来帮助弱势群体。
在这个案例中我也学到,我们在谈政策时,强调的是一体性,系统化。但人的生活始终无法系统化,因为人是多样化,特别是在马来西亚这个多元化的国家,每一个人,每一个种族,每一个宗教,每一个文化都是独特的,以一体化来管理马来西亚的社会,将会丧失其多元性特点。
我再次强调,坐在办公室思考政策时,往往会为了效率,而倾向于系统与标准化,但只有来到现场亲身体会,走入民间,了解民苦,才能真正体会以往一切政策的局限。这也是我们的领袖们应当加以实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