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上周)
(四)第四次政治版图的改变
自国阵在1974年组成以后,国家政局呈现风平浪静而没有太大的改变,也逐渐地形成各成员党围绕在巫统的“图腾”。因此,国阵成员党从最初的9个增加到14个(但在2008年时,沙巴进步党突宣布退出国阵,也就剩下目前的13个);尤其是80年代进入马哈迪时代,他更是以强势领导一统国阵。讵料在1998年,安华被马哈迪革职后,前者掀起了“烈火莫熄”运动,示威游行此伏彼起,也埋下了政治变动的种子。虽然安华在同年9月20日被捕,从此失去自由,直到2004年9月才获释,但安华效应在1999年的大选发酵,马来社会较明显地支持安华,造成伊斯兰党坐大,除守住吉兰丹州政权外,也夺下登嘉楼执政权,更首次在国会拥有27席。
反之公正党只赢得5国席,而行动党则只剩10个国席,政绩差强人意。这种意想不到的结局是华人尚不能消化安华的烈火莫熄的政治意义;同时也对伊斯兰党保持戒心,无法理解行动党与伊斯兰党的结盟。
即使烈火莫熄造成伊斯兰党在反对党阵线一枝独秀,但行动党因无法忍受伊斯兰党的加速伊斯兰化运动,也就在2001年退出反对党组成的“替代阵线”。以至2004年的大选在各自为政下差一点淹没公正党,只剩下峇东埔国席最后一盏灯,伊斯兰党也大退步;行动党则以林吉祥和卡巴星重回国会只能算是小有进步(共12个国席)。
就因为2004年大选的一面倒向国阵的记忆犹新,当来到2008年大选时,大家都不认为会有巨变,不料一场308政治海啸,使到反对党第一次从中崛起,在222个国席中夺得82席,而国阵虽保住140席,却失掉2/3多数席,两线制开始形成。
抑有进者,反对党组成的民联也夺得了吉打、槟城、霹雳和雪州的执政权,连同吉兰丹,共有5州落入反对党手里,形成国阵与民联分享西马半壁江山。
虽然在一年后,霹州政权再回到国阵;民联也有6名议员变节,但整体而言,民联已重创马华公会、民政党乃至砂人民联合党,这种政治版图的改变是前所未有的,意味著反对党的势力已第一次冲向政治主流。
(五)第五次政治版图的改变
进入了2013年的大选,国阵在首相纳吉(2009年上位)重新塑造形象下,有了一定的转型,但华基政党仍不受看好,造成纳吉的努力未能在城市形成正比例。
另一方面,民联在羽毛丰满后,首次得以动员一切力量全面地与国阵抗衡,再也没有所谓不战而胜的席位,因此被冠为世纪之交的生死之战。
对此,民联;尤其是行动党显然在战略上否定了马华的丑化运动;更提高了免疫力,不再为伊斯兰国和伊斯兰刑法纠缠不清。
与此同时,民联也打出悲情牌,一边宣称林吉祥在振林山有危险,需要90%的华人支持;另一边又传出林冠英的选区有变数,在其夫人周玉清落发抗议金钱政治下,牵动了华社之心,林吉祥也及时赶来槟城施出援手。这一下子两张悲情牌让整个局面沸腾起来,也就在华人带动下,产生了城市海啸,或说华人海啸,使到民联也因此得以稳住了城市或半城乡的席位,更进一步巩固了民联在雪州和槟州的地位。
虽然民联未拿下布城,但在选后掀起的黑色抗议运动又是一波一波地冲击著执政的国阵。这种胶著的状态使到更多问题悬而未解。
这就是说,在政治版图未有改变下,不意味著政治生态不会有变化,这个变化也许反映在马华、民政与人联党的未来走向,而它们之间又如何整合呢?
印度人会否成功结合政治分裂的现状吗?国阵会否组成单一政党?巫统与伊斯兰党有对话的余地吗?在安华的黑色运动持续声中,其副手阿兹敏主张双方对话又意味著什么呢?
再者,民联三党能否组成单一政党?这一切的一切都在说明一件事:原有的政治版块或正在移动,至于怎样移,怎样动,有下列的模式可作参考。
要回答国阵会否洗牌,怎样洗牌?及要揣测民联会否结成单一政党前,我们必须从选后的政治现实进行探讨和分析。
(六)未来的政治版图
在国阵,巫统势力回流,从上届的79个国席增加到88席,较前增加了9席,仍然是国阵的龙头老大,实力不减当年。
东马的沙巴22席归国阵(全部25席)及砂州25席归国阵(总数31席)。两州加起来共47席,奠定国阵的胜利。也意味著东马的国阵已是第二大支柱,国大党算是保存了实力,参9胜5,也有了两名内阁部长。
倒是国阵中的华基政党:马华、民政及人联党动向不明,也没有迹象显示它们会离开国阵,亦没有积极整合成华基政党,似乎陷入胶著状态,导致3党的政治地位处于半天吊。
因此未来的政治走向有三不:
一,不可能实现国阵与民联共组大团结政府。
二,国阵在可预见的将来,不可能组成单一政党。
三,民联在可预见的将来,不可能组成单一政党。
而未来的政治走向有三种可能:
一,巫统在伊党的保守势力可能抬头下,静悄悄开展对话。
二,国阵将设法拉拢民联的议员转而支持国阵。
三,国阵将继续执政中央;
民联通过黑色运动来改朝换代的努力将会进入司法程序,一切都是未定数。
因此当今的两线制:国阵133席对民联89席已使到政治板块的重新组合不易推动。它或则在不久的将来有一个大洗牌运动(一如敦拉萨在70年代所为),或则导致第三势力涌现,以打破当下的僵局。
(第二部分,续完)
(本文系作者于5月19日在吉隆坡宗乡青主办的座谈会上的部分演讲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