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粹主义(Populism)在政治学上不是个精确和光彩的名词,它几乎就是等同在政治人物推波助长之下,民众狂热参与政治活动的特殊现象。我在许久以前曾从这个角度分析马哈迪煽动马来种族主义和巫统群众动员的手段,并以为同样的方式不可能发生在华印各族的政治动员,现在看来可要修正了。
本文提出第13届大选的政治动员具有民粹主义的色彩,不是针对任一方的党团,而是要借此说明在一个民主化过程的社会中,党团的政治动员必须具备一套组织与宣传手段,而其中最廉价的,也最可能引发群众失控的,就是民粹主义的政治动员。
民粹主义源自十九世纪末俄国农民反抗沙皇和美国农民自组政党要推倒工业资本家的合众国政府,他们的政治主张或口号,正是要政权“重回人民的手中”,当然最后皆宣告失败。这两个历史上的农民政治运动案例现在较少人提及,影响不大。第三个,也是最重要的民粹主义实例,则是二十世纪中期阿根廷的裴隆总统和其夫人艾微塔获得全民支持的民主议会和总统个人的权威统治。其他还包括德国希特勒和法国戴高乐政府,都可算是民粹主义的典型。
马哈迪治下的马来西亚具有马来民粹主义的特征,其实也是他假借表面的议会民主制配套个人权威的治理手段,这种民粹主义还要得到联合政府各政党的群众认同,单一的种族主义其实并不能包容其长达20年治理大马的权威合法性。
人民利益纲领
这些过去发生的民粹政治,在本次大选争夺过程也有相当体现,大致是从两方面来观察的:首先是,竞逐大选的两边党团都是以人民利益及代表人民利益作为口号与施政的纲领。人民优先和人民利益论成了本次大选的政治道德,等同政治人物政治情操的准则,不能轻易质疑。
选举过程的风潮云涌不必太多笔墨。大选结束,许多热情的群众过著不甚洽意的上班生活,有些依然勇猛如昔,到处参加公正党的抗议大集会,似乎声势不弱,类似选举的风潮似乎尚未全然停熄。
群众的集会与示威游行固然是直接民主的一种形式,但是社会公共课题的集会游行和政党的政治集会具有不同的目的与议题,这正是我以为净选盟抗议集会反对不合理选举制度或绿色集会的环保诉求,与党团大集会的政治诉求不能一概而论的理由。
然而,政治人物轻易或刻意将两者混淆,民众一般不会分辨两者的差别,就会受到煽动与情绪发泄,乃至造成暴力与反制的严重冲突。特别是公正党局部承认选举结果,一边又大搞群众集会,挑战国家民主代议制度,更会对同是本届选出的民联州政府形成政治压力。
其次,两个党团在第13届大选的竞选宣言内容有高度的近似度,民联甚至讥讽国阵抄袭,但两个阵营的宣言重点多是惠民的蝇头小利政策,说的都是哗众取宠或分裂他族情感的言语,国民最关心的民族平等、社会和谐及经济发展的长期政策几乎阙如,使人不得不怀疑社会公正与民族平等如何可期?
一般社会民众缺乏法律知识与理性讨论的能力,但党团营造的政治课题和政治演说的公共空间,却是一概讨好民众的利惠施与,政策辨论的理性讨论缺席,国家管理机制与政府治理的问题与危机,大概很快就会显现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