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来,我曾参与母语教育运动,谨此提供一份国民团结刍议。这应该是在即将来到的第13全国大选中,各政党合理的折衷之道。
首先,身为马来西亚人,我们应该感到自豪。早在英国殖民时代,大马就孕育了母语教育系统。马来半岛第一家中文学校成立于1819年,至今近200年。泰米尔人的学校也有近150年的历史。有论者说,英国殖民势力建立了不同的学校,以分化大马人,此说不实。所有母语学校,包括马来学校在英国的殖民统治时期都被忽视了。各族先贤办校的目的,无非是希望子弟得以接受母语教育。
尽管英国殖民者忽视大马各族的母语教育,但各族依然对母语教育不弃不离。有鉴于此,各族同胞应感庆幸。在马来亚独立前,马来语、华语和泰米尔语教育团体之间更是相互勉励。当时,华教领袖林连玉也鼓励马来语团体争取将马来语教育提升至小学以上程度。独立时,我们已经有了1350所华文小学,78所华文中学和800多家泰米尔小学。
然而,目前马来西亚只有1280间华小,60间独中和550间泰米尔小学。这些学校没有种族歧视。然而,尽管有8万多名非华裔学生在华校就读,但华文中学和小学却不能增加。
自国家独立以来,华文及泰米尔文的教育团体,就对巫统企图更改母语教育特色,又不准增建母语学校的做法高度防范。
这些母语教育团体坚决捍卫学校,以免它们的教学媒介语先被转换为英语,过后再转换为马来语。马来西亚历届大选的统计数字,就反映了这个国家极具争议性的种族与同化政治。
那些不理解华语及泰米尔语教育团体为何对巫统议程充满猜疑者,可参考拙作《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奋斗史》一书。(2008年由新纪元学院出版)。
巫统过去55年以来,极力同化这些母语学校的企图是不能得逞的。华人及泰米尔人社会将全力捍卫母语教育。
现有的华文及泰米尔文学校,则被政府指为有碍国民团结。政府的辩护士甚至指华语和泰米尔语学校己成为“孤岛”,但实际上,却有更多马来家长将子女送入华校。
然而,玛拉工艺大学“只限土著”的种族性招生政策,却鲜少受到谴责,尽管这所大学的费用由全体大马纳税人支付。
公务员及国防卫队的情况又如何?马来人也占绝大多数。教育部本身就是个问题。过去,我们多次与教育部对话,从上到下的代表官员绝大多数是马来人。难道,非马来人对教育领域完全没有兴趣?
我们也经常听到,非马来人不投考公务员和军队的可笑原因。参考独立建国时期的统计数据,就明白此说不实。
我正要为我的下一本书收集材料,那是有关马来西亚能源政策的研究。这将让年轻人和外界知道,为何公务员和国防卫队成了马来人高度集中的所在。
按民间需求建校
从1971年开始,新经济政策就贯彻到公务员及军队的每一个部门。这个充满种族歧视的政策,使到马来人高度集中在这两个领域,也使到非马来人意志消沉。
我们需要的是一个伟大的“种族大熔炉”吗?我对此表示怀疑。无论如何,我尊重提出此论的民主派,他们真心希望各族儿童在成长时有更多互动。
我谨此提出一个马来西亚未来教育政策的蓝图,捍卫母语教育的团体,盼请认真考虑以下刍议:
1,地方政府选举:
这当然是马来西亚公民社会对即将来临的第13届全国大选的期盼。一旦我们有了民选的地方议会,教育应该去中央化,并根据当地社区的需要建立学校。因此,教育将不再被政治化,并成为种族问题。
如果某个社区人民需要在八打灵再也、加影或关丹或新山建华文学校,地方议会就需按民间需求建校。这同样适用于其他社区。现在有个有趣的案例:有大马人说,英语是他们的母语。那么,为他们提供英语授课的学校,我不认为有什么不对。
2,共享国家最先进的设施
政府为华语、泰米尔语、马来语学校甚至英语源流学校设立专区,区内将有公园,运动场、剧院、信息和通信技术中心、图书馆、体育馆,和其他优良的设施,让所有学生共享。
此举不仅能让各族学生融合,也确保学校素质、设施和拨款都更均等分配。华语和泰米尔语学校将不再抱怨它们受歧视,现有的学校也应公平享有类似的共用优良设施。
3,加强各族学生的交流
各源流学校共享国家最先进的设施后,学生得以互相交融,他们将一起举办文化表演、演讲和辩论比赛、参与各项团体活动和运动会。这不仅将促进各族融合,也提高所有学校的素质水平。
4,与宏愿学校的差异
以上的概念,与政府提倡的“宏愿学校”完全不同。在新的教育蓝图中,各源流学校在共用的教育专区内,完全不必改变原有的传统方式,例如,它们有更大的自主权。唯一的不同点是,它们完全由政府包办。包括在学校的拨款也是如。这类模式,也应推广至中学,让各种源流的中学生都享有免费教育。
我相信,这是团结全民的最佳折衷之道。由此,马来西亚的教育和社会,才能开始文化上互相理解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