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国家文学奖得主、一位杰出科学家获封拿督,当然是实至名归;但一名背景可疑,经营偏门事业者居然也是“拿督”,日子一久,人们对“拿督”的敬意也就减低了。
买卖“拿督”的事时有所闻,“假拿督行骗”的新闻也常见诸报端。然而,雪州苏丹沙拉夫丁殿下开口要求政府修法对付买卖“拿督”者,就可见事态严重,必需高度关注。
根据《东方日报》新闻,为了阻遏雪兰莪州出现勋衔买卖和册封衔头被滥用事件,雪州苏丹沙拉夫丁殿下同意雪州政府,修订《统治者勋章和衔头条例法令》。
殿下指出,雪州近期来出现不少勋衔买卖事件,或滥用未经认可的勋章,不管是王室勋章或是雪州政府勋章,这种情况频频发生。
简单来说,就是雪州苏丹要揪出市面上的假“拿督”、“拿督斯里”及其他衔头。目前,大马并没有特定的法律来控制不受承认的衔头。
假拿督数量惊人
让我们作个简单的假设:大马13州皆可颁发拿督或其他荣衔,如果每州每年可颁发10个拿督(包括拿督斯里),每年就有130个拿督诞生。如果一年可举办多次封赐仪式,就有更多人荣升拿督。这还是真拿督的情况,如果是假拿督,数量更是惊人。
究竟是哪些人渴望获封“拿督”和“拿督斯里”?获封“拿督”和“拿督斯里”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平时在报章上看到的许多“拿督”和“拿督斯里”政商名人,究竟有多少是实至名归者?其中是否有人以金钱购买“拿督”?
“拿督”和“拿督斯里”是马来王室对有功人士的封赐,一般需要经过政府或者政党的推荐才有机会上列封赐名单。政府对一些高级公务员、高级军官或警官、社会名流、政界人士(只限执政党)、文化及艺术卓有成就者,甚至是商人,建议王室赐予荣衔。
一般大马人都不会幻想自己获颁拿督,除非对社会有真正贡献者才会获此殊荣。
然而,许多获得“拿督”或“拿督斯里”衔头者,其实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一些背景可疑的黑道人物也获得“拿督”衔头,另一些“拿督”甚至只有二十几岁。他们在文化、艺术、科学、社会服务等,是否已有卓越贡献?如果没有,获得“拿督”衔头的理由又是什么?
黑道人物获得“拿督”衔头,是对其他正派“拿督”的侮辱。一位国家文学奖得主、一位杰出科学家获封拿督,当然是实至名归;但一名背景可疑,经营偏门事业者居然也是“拿督”,日子一久,人们对“拿督”的敬意也就减低了。
引来可疑眼光
某家中文报甚至还刊出“拿督”或“拿督斯里”衔头的售价,从20万至40万令吉不等,彷佛是巴刹买鱼买菜般列明价码,任君选择。到了这种地步,几乎任何人受封拿督,都会招来可疑的眼光。这对真正有功社会的拿督来说非常不公。因为他们数十年为国家和社会的贡献,轻易的就被花钱买来的“拿督”抵销了。
一些青年拿督,如大马羽坛一哥李宗伟获得荣衔,我们只有恭贺,绝不会质疑。因为他为国争光,受到各造肯定。但一些“青年拿督”不论事业成就或待人处世,都与“拿督”的意义不符,也引来不少非议。
有需求,就有供应。如果没有人想通过金钱买“拿督”,就不会有“供应商”或中间人提供买卖服务;倒过来说,若是没有某些相关人士有意利用封赐机会牟利,通过中间人向市场出售“拿督”,也无法完成交易。
换句话说,大马“拿督满街走”,涉及需求与供应两端。修法制止勋衔买卖很有必要,相关的政府部门更应努力把关,不要随意听信中间人的唆使,本身更应公正不阿。华人本身更应摆脱迷思,不要把“拿督”当成无所不能的人物,更不要花钱买官,爱慕虚荣。
买卖“拿督”之外,“假拿督”勋衔的事也应留意。一些急于获得“拿督”勋衔的商人,除了向中间人打探行情外,更到印尼和菲律宾一带购买“廉价版拿督”,甚至将此不受大马承认的“拿督”勋衔印在名片上派发。
一些华裔商人过去便热衷此道,以“拿督”勋衔到处招摇,以便证明自己的实力与社会地位;但最终被揭发后,只好取下虚衔,并通过中间人购买“真拿督”。
买官鬻爵,古已有之。有人买“拿督”是为了充场面,有的是要光宗耀祖,傲视同侪……
但新时代的华人应该摆脱这种丑习,以本身的实力和才华证明自己的地位。买来的“拿督”勋衔和买来的假博士学位一样,是人生和事业的污点,应引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