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统元老东姑拉沙里接受《马来前锋报》专访,指华裔不支持国阵和马华,因为马华在国阵里是“应声虫”。此说虽然有理,但即引来马华总秘书黄家泉回应。
黄家泉否认马华沦为国阵内部的“应声虫”。他说:“只要是涉及华人权益和地位的议题,特别是某些国阵成员党领袖或部长提出不利华社的建议时,马华需要出声时必定出声,需要行动时也从不退缩”。
看了黄总秘书的回应,笔者认为,马华除了要避免当“应声虫”,更不要当“寄生虫”。因为“应声虫”虽然是附庸,还有点地位;“寄生虫”就真的是脱离老板或宿主外,就真的难以找到生存空间。
90年代初期,时任马青副总团长的翁诗杰,就曾与当时的社青团团长(现在的槟州首席部长)林冠英就“马华与行动党,究竟谁是寄生虫”的议题,展开了一场非常精彩的公开辩论,开了华人政治领袖公开辩论的先河。
如今翁氏已逐步淡出政坛,但当今的马华公会,是否已摆脱了国阵“应声虫”的处境?
观察2008年和2013年两届全国大选,就有答案。
马华在这两场大选中失去大部分华社支持,迄今沦为“11/7党”(只获得7国席11州席),要怪谁呢?是怪华社受到行动党误导,还是怪本身不争气,遭到华人的唾弃?
黄家泉说,由于国情所限,任何涉及种族和宗教敏感的课题,马华只能在内部力争,而不适合公开谈话;又指马华在近2届大选无法获得华社足够的支持力量,导致马华在体制内部谈判、争取、纠错的工作更为困难。
党员士气低落
回顾505大选迄今的一连串冲击华社的事件,很难相信马华在来届大选能重振雄风,重新获得华社拥护。例如红衣人闯茨厂街事件、巫统政客发表掌掴华人言论、杯葛华商言论,以及让人不解的刘蝶广场事件等,马华究竟做了什么?它的作法能否得到广大华社的支持和谅解?如果华社认为马华是国阵“应声虫”,它如何改变华人对它的印象?
2013年的马华全国代表大会,首相纳吉说,马华拥有大量基层党员,但士气低落,因此马华需要“政治伟哥”来重振雄风。纳吉的“伟哥论”,伤了不少马华代表的心,也成为华社的笑柄。
到了2016年,巫统元老东姑拉沙里指华裔不支持马华,因为马华在国阵里是“应声虫”;这将予人怎样的印象?
笔者记得,廖中莱总会长曾经搞过一场“团结势更强”大会,希望激励马华团结;如今马华已经团结,但仍予人“应声虫”的形象,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如果马华不想检讨,接下来,很快就由国阵里的“应声虫”变成国阵里的“寄生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