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董总的官方网页,独中统考有四大目的,分别是统一衡量各华文独立中学的学术水准;为华文独立中学毕业生的升学和就业制造有利的条件;为本地大专院校和外国高等教育机构提供招生的学术依据;为社会人士提供一项征聘人才的依据。
从上述四大目标来看,统考成绩是学校学术水准的判断标准,也是学生升学、就业的重要参考依据。在前人不懈努力的经营下,即将迎来第49届的独中统考早已成为独中教育最重要的金字招牌,是我国华教最重要的资产。
其实独中统考分成初中统考和高中统考两种,前者是供初三学生报考的考试,后者则是高三参加的高中统考。初中统考是基于在1975年第一届统考举行的时空背景下,为了对应官方中三的初中教育文凭(SRP,Sijil Rendah Pelajaran)考试所设立,当时不管是国中还是独中,初三毕业生必须要考取特定标准的成绩才能够进入高中(中四)继续升学。
然而随着1993年SRP改为初中评估考试(PMR)后,初三升高中不再有考试成绩要求,即使全科不及格也能够直升中四,初三统一考试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进入21世纪后,PMR也被废除,独中却仍然坚守1975年设计的初中统考,即使有不少呼声要求改革统考,废除初中统考,但董总还是选择按兵不动。
回到统考的四大目标,今天初中统考除了衡量各华文独中学术水准外,早就失去了升学、就业的功能,即使有人说部分学生可以利用初中统考到职业学校系统升学,其实也有其他的评量方式能够取代统考,因此初中统考可以说对学生个人的生涯发展没有任何意义,纯粹就剩下学校评比的功能, 毕竟有招生压力和募款需求的独中,考试成绩是最好的公关手段,形成学生不需要考初中统考,但学校需要学生考初中统考的吊诡现象。
高中统考则是直接影响学生的升学与生涯发展,也是长久以来我国华教发展最自豪的一环,这也使得独中统考成为学校教学的紧箍咒。如今独中的所有教学活动都必须要配合考试要求,而教育改革的大方向却是往减少单一评量,从一试定生死的应试教育转向从学生课室表现、师生互动以及习作、报告等方面进行多元的持续性评量,这种情况使得课程走向多元自主化,但统考仍维持过去的重要性,到头来何者更重要就不言而喻。
背离了统考初衷
更悲哀的是董总竟然还根据各校统考成绩每年颁发陈嘉庚杯统考成绩优秀奖,这种以公共考试成绩评断学校的做法,造成不只是学生追求高分,连学校对各科成绩表现,优等成绩人数都有高度执着,为了确保统考成绩的及格率和优等百分比,学校限制了学生报考科目的数量与权力,背离了当初统考设立的初衷,也彻底呈现了应试教育的最高境界,成为独中教改最大的阻力。
目前教改的当务之急是统考的改革。高中统考作为独中生升学的重要指标,但改革仍有其必要性,这包括更新考卷架构,调整考题类型,甚至是纳入多元评量等元素,毕竟独中教育是考试(统考)领导课程,如果考试没有变革,那所谓的课程改革将无法进行,这个被誉为独中的金字招牌的考试可能被时代给淘汰。
至于初中统考部分,如果独中真的要彻底执行教改,那就应该废除。很多人认为初中的统一评量还是有其必要性,这个立场没问题,问题是我们是否还需要继续维持过去那种单一考试的评量模式?既然初中统考已经失去其时代的意义,何不趁机作出调整和改革?如今的教改试图通过多元评量、跨学科学习来建立学生的素养,那为何不设计一套能够提供全国独中参考的初中三学生多元评量架构?
统考不改革,分数和成绩就是独中的鸦片,成绩好的独中无法拒绝,二梯次的学校也以此为办学目标,那大家就继续被考试束缚,在分数、资源的压力下所谓的教改在考试前必然被放弃,教改也将沦为空话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