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政府在10月29日至11月3日举行挺巴勒斯坦周运动,让学生有机会接触与了解国际冲突与人道主义危机的信息。但近日流出了学生与教师装扮成“圣战分子”的模样,而且手持玩具枪。顿时,把这个运动推向风口浪尖,甚至平时不怎么看新闻的小孩,也告诉我这件事。
我们要如何去理解这样的景象?
政府并没有刻意去跟进并阻止这件事。在很多人的眼里,这是不可思议的,因为这不是明显的——同意将暴力元素带进校园吗?
我在网上看到一个街坊,主要访问马来同胞家长们如何看待这件事。大部分都是持赞同的,但是前提是,了解以巴冲突之间的来龙去脉。之后他们也访问了小孩们,大部分小孩其实仍不是很清楚巴勒斯坦发生什么事。
从这个访问影片,我们不禁要提问。
第一,以巴冲突是很复杂的问题。我们大人尚且解释不清楚,要怎么让小孩子明白?如果老师们带有偏见地灌输小孩们错误资讯,后果将会是什么?
第二,装扮成“圣战分子”、焚烧以色列国旗,真的能让小孩更了解实际情况吗?这或许只会简化成巴勒斯坦是好人;以色列是坏人的简单逻辑,忽略里面的历史背景。
第三,作为政府,是否应该更审慎执行这个活动?而不是等到柔佛王储东姑依斯迈批评学生带“武器”事件,教育部才拟定《挺巴周指南》。
学生易受影响
基于以上三个问题,我们要思考,如何才是最适当告诉学生们巴勒斯坦人民的处境管道。学生们容易受到权威(讲述者)的影响,政府应该要严格筛选讲述者,才可以避免让激进的讲述者把仇恨的种子种在孩子们心田。
尽管家长们认同学生们装扮成“圣战分子”或焚烧以色列国旗,是基于了解以巴的国际关系,并认为是一种维护国家主权的表现。这是令我很难认同的。我们应该提倡协商精神,反对暴力解决问题,不论是对于以色列或哈玛斯的行为。
试想,我们拿著玩具枪装扮成圣战分子,然后告诉学生们:“我们不支持暴力。”这不是挺讽刺的吗?
对于这些质问,伊党领袖就提出反驳,指某间小学举办角色扮演活动,学生们扮演动漫角色并手持武器道具,难道不也是暴力行为吗?
角色扮演所承载的是文化上的含义,就是一种休闲娱乐性质的活动。相反,师生在学校拿玩具枪装扮“圣战分子”是有现实依据,若学生被灌输错误信息,或会传达出“这份装扮”等同是正义的信息。
以上种种,已经被认为是在捞取政治资本。柔王储指出安华没有很好团队,做决策优柔寡断。确实也像那么回事。现实是,做出“受大部分人欢迎”的决策比起做出“正确”的决策更具诱惑力。
我不反对向孩子们讲解巴勒斯坦人民的处境,也能理解马来同胞因为人道主义和(更多是)宗教因素而同情巴勒斯坦人民。我们应该提醒自己,和平与协商才是应该教导孩子们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