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马来西亚教育部订于10月29日至11月3日在全国推动“与巴勒斯坦同在”团结周活动,动员辖下所有学校、技职学院、大学预科班学院及师训学院,共同响应政府捍卫巴勒斯坦人民权利和自由的立场,惹来社会的广泛争议。
此举本意是为了表达对巴勒斯坦的支持,并捍卫其人权和自由。然而,活动的执行方式引发了许多质疑和批评。
教育是培养理解、包容与和平观念的重要环节,然而,在这次活动中,出现了引人关注的问题就是社交媒体上流传的学生手持玩具枪示威的照片以及非政府组织和人权律师的呼吁,督促教育部停止活动,这彰显了活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学校理应是塑造下一代社会观念的关键地点,因此活动内容和传播方式至关重要。
学生在学校中使用玩具枪示威,违背了教育的初衷,也可能导致对冲突和暴力的误解。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促进理解、和解和多元文化意识,而不是鼓励冲突或美化暴力行为。
这样的活动应该更多强调理解、和解和文化交流。教育部可以通过开展讨论、展示以巴冲突的前世今生,历史纠结,以及不鼓吹武力教育课程来传递支持的信息,可以更有效地达到教育的目标,避免误导学生。
此外,鼓励开放的讨论和交流也是至关重要的。学生需要了解以巴冲突的不同观点,从而更好地理解国际事务。
通过组织辩论、学术演讲等形式,学生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到国际关系的复杂,而不是简单地用符号性或标语性的示威来表达立场。
避免误导
在教育方面,务必更加谨慎地推动这类活动,以确保其真正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解与和平观念,避免误导或加剧分歧。这将有助于培养出更具包容性和理解力的未来领导者,为和平社会的建立做出更积极的贡献。
因而,教育部门在推动这类活动时,需要更多考虑教育的目标和方法。尊重多样性、鼓励理解与和平观念,应成为每个教育活动的核心。这样的教育才能为塑造和平、包容的社会环境做出贡献。别把教育当成战场,也别在学校灌输仇恨。
然而,看起来,教育部仿佛乐在其中,团结政府也乐观其成。
之后,柔佛王储东姑依斯迈也加入学生持枪挺巴的批评,质问“这究竟是要传达什么讯息?”
他透露,自己也收到诸多相关照片和报告,当中提到教师鼓励这些学生携带“武器”。
然而,在野党的慕尤丁也火上浇油,居然说安华声援巴勒斯坦炮火不足。
那么,就请两人不必嘴炮而已,应该身体力行,去前线作战,摇旗呐喊,必有看头,名留千史,千古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