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一下,在独中,一名母语非华语的华人或友族同胞(Non-native speaker)进入你现在的班级,用英文沟通时,你以及同学们的反应是什么?
鸦雀无声……学生与老师都一同尴尬直至老师开始授课;亦或者非常小部分热情的同学们会用俗称的马来西亚:“Rojak”语,开始与老师对话起来。
换个情况想像一下,一名母语人士(Native Speaker) 进入你的班级,用英文沟通时,大家的反应又是什么?也一样一片寂静;同学开始讨论,尽力将自己母语翻译成英语,尝试与老师沟通。
前者的情节是我进入过所有班级都上演过直至今日还不断在上演的情节。为什么?
学生不说英语的原因:
1.自我意识:在这日新月异的时代,学生有许多管道可听到不同母语人士说的英语,无形中断定自己说的英语不标准或不完整,自我意识地让自己渐而不说,与其说错,不然不说。
2.缺乏训练:老师和学生使用的课本以中文为媒介语为主,使用英文沟通的机会少之又少,只能从每日80分钟(最多)的英语课里勉强挤出一两句英文。
3.学习动机:学生并没意识到学习英文的重要性,再多的教育及宣导都不及他们的自主学习动机来得有效。少了学习动机,自然就不想学习该语言。
如何提高英语听说能力?
1.改变学生自我意识,多说英文没错:传统教育注重学生在语言上的对与错,反倒助长他们的自卑以及不自信;与其纠结在对与错,我更著重在学生说英语,只要说英语(语法对错不谴责)且逻辑上回答正确,一概加分。(主要赞扬学生的逻辑,语法上稍微带过即可。)
2.增加学生面对外语的情况:与其让学生做传统作业,老师改成让学生以阅读书籍报告,并让他们以英文与其他同学分享;让学生分组解决生活式问题,如安排一趟旅游,全程以英语沟通,并上台向其他组别分享相关方案,投票选出最好的方案,该小组即得分数;也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电子设备默认语言改成英语。
3.制造学习动机:除了以不同活动学习英语外,传统课堂还可以怎么做?其中学生会有一种“似乎进行活动更好玩”的心态,开始偏好活动多过课堂。此时授课老师就必须制造学习动机。如何制造学习动机呢?以同学活跃度给与奖励:以英语回答就可加分。
对于生活在“成瘾”时代,电子设备及网络随时随地都可提供学生即时“奖励”,老师们也应该对于教学作调整,以此营造更健康的英语学习环境,让下一代透过学习英语成为更具备逻辑、批判式思考的公民。(本专栏由董总组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