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听说“刻舟求剑”这句成语,它用以形容一些固执不灵、缺乏应有做事的理念与常识,墨守成规,拘泥于一些老化的观念和做法,不求改变不会通之人。这类人常会闹笑话而不自知,为世人所取耻,甚至不齿。
它的典故来自《吕氏春秋·察今》里记述的一则寓言,说的是楚国有一个人坐船渡河时,身上所佩戴的宝剑不慎掉入河中。于是他立马在舟上用匕首刻下记号,说这可是我那把剑掉下的地方,待会再找,并令船夫继续摆渡。没多久到了彼岸,他这才沿著自己刚在船身上刻的记号跳入河中寻剑。殊不知船是移动的,该刻度又岂能当著坐标去寻剑呢?这寓言主要是批判为政者要明白世事之多变化,身为领导者若不晓得提升自己去应时改变,不知变通的话,最终必定遭遇失败,继而为环境所淘汰。
而精明的领导人,在遇到困难或危机的时候,一定要排除万难,因时、因地制宜,建立起适当的应对方略去解决问题,而不能完全一成不变的。如果他们仍持抱残守缺的心态与方法,凡事依样画葫芦的话,最终结果肯定会与时代逆流而行,遭遇挫折甚至失败的。
创作者,不论是在科技、艺术、文学等领域,若要寻求发明或作品的突破,他除了必须要把基础打好再努力创作,成果才会精彩靠谱之外,还不能过于拘泥于原有基本理论与经验,忽略人们因随著时代改变而异的需求,创作手法一成不变。这就像寓言中刻在船身的记号,其忽略了船仍然在继续前进一样,最终是无法寻获沉到海底的宝剑的。
爱因斯坦若非经过多方面之研究和在实验室的努力,创造了革命性的相对论的话,人们是无法突破牛顿三大定律的限制、打开科技发明的枷锁的。贝多芬若非凭著内心的“感官”,以自己的努力突破因失聪所造成的困难,人们或许会不曾听过他那惊世的〈命运~第九交响乐章〉创作了。再看看我们身边不同领域的各种发明与创作,许多产品也何尝不是“与时并进”下的产物呢?类似案例,比比皆是。
近阅报章知悉马六甲州首席部长宣布,政府有意耗巨资建设海底隧道,以连接甲州及印尼杜迈(Dumai)为目的,并备有往返两地的火车服务,横跨马六甲海峡两岸47公里长的距离,且计划在四至五年内竣工。
州政府如此无厘头的计划投下庞大投资,去进行一个不实际、不知投资回酬为何的项目,图的到底是什么许很多人或都心知肚明。在资讯发达时代的今天,州政府的投资理念并没有“与时并进”,也没考虑到当下时与空的距离,其实已不会对工作上构成时、空的障碍。州政府也没考虑到,许多商业活动、文化交流也都不再为时空隔阂而烦恼。
我们若把州政府这种天马行空的想法,当成“刻舟求剑”,人民的心,或许会感觉好过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