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与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板进行了一场对话。开始的时候,我问他对于未来三个月的市场预估?他答我:黄老师,我看不清楚这个疫情到底要多久才会完全过去?市场消费力什么时候才会恢复?政府什么时候才会解封各行各业?三个月?六个月?我不敢确定。
我接著问他:那接下来,有什么应对策略?他很客气的回答我:其实我正想问你,我想把下一季月饼的产量减少,可能比去年少5%。但是我的业务经理却觉得这个时候要增加业绩,弥补过去几个月业绩的损失。我还在考虑?
我接著问他,为什么会想要减产?老板对我说,其实他们公司过去几年业绩都在成长,他对于未来继续增长很有把握。但是,他觉得现在疫情很不乐观,而且政府的执法很严,一个不小心,就会被罚款,甚至可能被封厂好几个星期。再来如果增加了订单,一定会要多一些临时工人;很多工厂的染疫就是因为这些临工不听话而引起。
他接著说,我们的业务员为了争取业绩,一定会削价,最后公司的利润并不会增加很多。我接著向他了解如果错失这次中秋节的业绩,会不会很可惜?
老板回答我,其实他本来想把中秋节做法做更大的改变,但是今年不适宜推展。不过他对于今年第四季度的业绩是很有把握的。我们聊了一个多小时,老板更确定他自己该怎么做了。
这位老板告诉我,他经营公司三十多年,看过了很多次大起大落,每一次都有不少很风光的公司在很短的时间,因为错误判断,让公司一蹶不起。他认识到自己是比较保守的。在公司进入稳定期后,他就不再一味的追求业绩成长;他更在乎财务的稳定,一定要有很好的现金流和稳定的储备资金。
但是,当他看准了时机,如投资自动化生产线、申请ISO标准或者取得清真认证,他是绝对花大钱的。他会花很长时间做新事业投资评估,可一旦投入就会要求快速达成目标。
结束对话后,我自己做了一些反思。其实每一位经营者,只要很专心,全心全意的投入他们的事业经营,对于重大决策都是心中有数的。他们会向你请教只是要再次确认自己的直觉与判断。除此之外,是不是应该转型,什么才是转型的时机,他们其实是知道的。
不过,在转型过程中,每个人要求的都不一样。有的要稳定中求成长,有的老板其实每次都险过剃头,低空飞过;有的十年才发一次大功力;每位经营者都有自己的心性和不同的资源。
反过来,有很多评论家或者顾问,往往用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企业,认为优秀企业该长怎么样,来评断别人的经营成果。这个个案提醒我谨守教练守则:教练不给答案,是帮助案主自己探索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