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电子企业家英雄”,是青年体育部2019年开始启动的重点工程。顾名思义,自然旨在鼓励创新,提升年轻一代潜在的才华和技能,面向全球,推广高科技产品云云。
但是, 青年及体育部长赛沙迪的这番好意,最终成就了什么?《东方日报》报道,这个计划前后培训全国2万653名年轻人,总销售额达5240万令吉。这是什么概念?平均所得,每位新人营业额位在2538令吉左右。
此事说来, 并不新鲜。2015年,部门已经培训了多达所谓的32万8948名微型企业家。新闻说:彼等的销售收入,超过6亿6800万令吉。不论所谓的销售收入是否乃是净赚,平均估算,每人的收益,也仅是微不足道的2030令吉。
置喙一番,读者当可明白,这一切尚未扣除国库投入的培育资金之成本。也许,开业之初,这些公司得到国家发给一系列创业优惠:豁免的商业税务、免息的贷款、低租金的办公室……。
一旦算计这些,小朋友的实收,想必低于账本上的数据。那么,成败如何评估,思之自明,迨无异议。可惜,部长偏好报告所呈现的表层统计,从来不愿思虑动用纳税人的这一大笔钱,是否值得回票。
何况,纵然营业的时段,只有短短的一个月,每月赚得的两千块钱,算得了什么,做得了什么?仅此一问,当可领悟这些国营的“年轻企业家”,恐怕还不达标,逞论是“英雄”了。
说到底,要能做生意嘛,一般多靠自己的智力和实力,极少是仰赖国家的项目成功,也很少是刻意栽培的成果。否则,富二代自然可以把家业传承到千秋万代。可惜,这个国家仍不明白这一番运作市场的浅显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