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是一个群体生活体验的空间,学校教育在社会化这个面向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让孩子透过与同侪、老师等互动,学会如何在一个团体中表达自己、尊重他人等。只是如果整个群体性被过度强调的话,个体的独特性就会被忽视,甚至会被要求牺牲,而这正好是目前教育改革需要检视的一个问题。
群体化是学校最基本的要求,透过校服、仪容发禁、班级组织、联课活动等校规来塑造群体性,试图让孩子知道社会中某种规范的存在,并且透过惩罚来告诫学生必须遵守相关规范的必要性。
这方式的由来是十八世纪普鲁士,当初的目的是为了训练一个服从政府、敬畏上帝、勤奋和节俭的人民,因此课程多是背诵、阅读、抄写、理解宗教经典,在各种主观和客观因素影响下,最后走向死记硬背的机械化教学而被德国淘汰。
个体独特性
国内日前备受关注的黑鞋白鞋事件正是整个群体化的表现,深入探讨会发现今天国内的教育逃离不了这个紧箍咒,甚至把整个群体化的框架从校服、仪容等外部表现延伸到成绩的追求上,尤其是名校在这方面更是表现极致。全校多少百分比的全科优等、哪一科有百分百的及格率、多少同学是全科A,这些都是公共考试成绩揭晓必然会出现的新闻,没达到标准的校长还需要对著媒体哭泣。
在此必须要强调本文并非要说追求全科A不好,而是我们必须要理解并非每个孩子都可以平头式的优等。没有人会否认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特性,所有的个体都是独特的,都有擅长的科目与不擅长的领域,而教改、校本评估正好就是要处理这个过去被忽略的问题:每个体的独特性。个体独特性的显现并不能仅依赖评估方式的改变,更需要改社会对教育的思维,接受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学那么多的现实。
今天被群体性驱动的应试教育现况是每个人都需要把最难最高阶的题目完成,因此不断出现用另一个孩子的表现来谴责无法达到标准的孩子。别人能够做到,为什么你做不到?这是很多人从小被谴责的一句话,如此的学习成为一种包袱,学习从此不再有乐趣,感受浩瀚的知识只是一个美好的梦。
强调群体性的操作方式在今天来看,是违背全球教育发展的趋势,如今国际顶尖的大学与研究机构在选材方面是强调个别的独特性,而非群体性。这类大专院校招生不再局限于学业的分数要求,反而更在意每个学生是否有无法被取代的专长/独特性,如果今天的教育仍然摆脱不了这个框限,许多独特的孩子在体制内被消耗,失去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