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独立都超过一甲子了,然今天不知第几代的国人还得面对所谓“种族”和“宗教”的分化性身份政治之桎梏及撕裂,在在说明了某些掌权者的严重不思进取,或者自私自利,一味沉湎于最“便利”或“拿手”的政治论述及工具来“维生”。
当然,一味怪罪掌权者未免有点偏颇,毕竟如所谓“有什么样的选民,就有什么样的政客”。显然老百姓内部也有不少人同样不思进取,所以政客才能“投其所好”,刻意把各种课题都种族化和宗教化,以寻求本身作为种族或宗教利益之代表的政治委托。
荒谬的是:虽不能否认本国本质上是个多种族、多文化、多宗教、多语言的社会,人们彼此间难免会产生一些误解和摩擦,但同时也会有一些超越差异的本质性、人类共性和社会共性,但这些共性反而被蓄意漠视,以图制造或强化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及差序之正当性。
于是乎,虽宪法的基本精神是人人平等和平权,但却被不思进取者扭曲为某些人天生应比其他人更“平等”和“平权”些。为了合理化这点,于是上述的各种差异便被拿来大作政治文章,比如某种族、某文化、某语言是属“外来”者;某族人或非某教徒不可当国家领袖,否则会对某族人或某宗教构成危害之类。
不论是自然界或人类社会,多元现象本来就不一定是问题,乃至有时反而有利于集体的进化。然无奈的是本国的一些人却硬要把某些差异妖魔化,拿其来否定一些人的地位和权利,但同时又紧抓另一些差异来合理化本身的特殊地位和权利。
缺乏知识分子群
质言之, 国家政治的长期不思进取,若追根究底,到底是从政者,尤其当权者荼毒百姓,还是百姓鼓励、纵容从政者更多些,诚难以说清。有些人喜欢把问题都归咎于政客,恐怕乃一厢情愿,毕竟“一个巴掌拍不响”,政客固然可耻可恶,但为何民间还会有那么人支持、响应他们呢?
不管怎样,或许可确定的是:本国蛮缺乏掷地有声的知识分子群,堪作为从政者之外的响亮意见领袖,多少有助于启蒙、启发众人——尤其老百姓,带领其超越种族和宗教的泥淖。至于为何缺乏,肯定与前朝长期执行的思想及言论封锁、查禁制度有关,也与其培植的宗教威权系统之壮大有关。
惟或许不是错觉,509之后,人们所期待的政治改革虽似乎举步艰危,但至少到目前为止,言论空间的确有所放宽些,人们对当权者显然更敢于检视和批判,政府对于异议者即便很不爽,但相对上也比较“收敛”、“谨慎”,乃至连宗教威权也开始有点频频被质疑、挑战了。
是以,虽说不少人挺不满意509后的现状,但却不能否认改朝换代之后的政治大环境和生态多少有点不同了。如何把握当下的改变机缘和势头以把本国政治导向更健康的方向,诚有视于国人接下来是否能认清事实、理性抉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