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的数字,往往只是笼统之借代和书写的修辞;既不是运算的实指,也没有统计的实质。古典的写作,犹是如此,或为随笔记录之方便,或是诗人演绎的夸张;反正谁也不能因此当真。
杜甫〈与朱山人〉的“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白居易的〈长恨歌〉所写“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陈与义〈伤春〉之“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皆是。
文学这般,政治的语言,亦不例外。理解这点,读者自可领悟,前教育部副部长张盛闻经典传世的“最后一里路”,想必并非里程碑的刻标,而是应景讲稿中的形容词。
继“最后一里路”之后,部门新任副部长张念群,则发表希望在年杪的12月前承认统考的谈话。按此脉络推敲,显然的是,这个2018年最后一个月前落实希盟的大选宣言,也还是形容词。
没有想到,不在内阁的战友据此演绎,则衍生了不同的注释。当中,下议院副议长倪可敏乃有“耐心再等6个月”之语;随后国内贸易及消费人事务部副部长张健仁也发表“半年承认独中统考”云云。
相对于此,则是教育部马智礼所说,认可统考“不需要60年”。但是,不论那到底是什么意思,总之,这里提及的数字,想必也不是时间的刻度,意指“很快了”和“不会太久”。实际上,谁也不知道。
诚然,此事确实沉痾宿疾,难以一刀纾解。加上张念群现在可是贵人事忙了,不能24小时专注统考;这一些嘛,我们既可理解,亦应谅解。何况,眼下开启了第一步,已和董教总的领导对话,建立共识;可是,然后呢?
认识这点,如果希盟有心重建体制,认真处理,教育部何以不能明确提出时间表,然后据此行动,评估进度;每月定期公开发布工作进程,让华社看到多元的宽度和开放的时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