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家的沉痾宿疾,林林总总,罄竹难书,一言难尽;追究根本,乃是教育之工程,也是遵照政治的旨意制作。纵然是攸关高等教育的规划、设计和运作,亦不例外。结果,桎梏处处,有目共睹。
潘永强博士主编《困局中的大学》(黑风洞:大将;2018)所收系列文章之论述,所表达也是这么一回事。所谓的世界排名,往往只是顺应市场所需的假相;学校的学术含金量,其实不过如此。
犹甚的是,为了应对KPI,不少名牌大学的教授和学者,乃至罔顾诚信,而屈就了既定的游戏规则,用造假之旁门左道,为自己增值。宋明家撰〈世界大学排名?别闹了〉详列了诸如“你侬我侬”的手法(页113),相互挂名,增加彼此的出场分钟。
是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自古皆然。既有对策,那么,政策自然随之调整。书里陈慧思专访了阿兹米沙隆教授,点出大学的殿堂所要面对的紧箍咒,除了臭名昭著的《大专法令》,其实还有鲜为人知的《2000年法定机构(纪律与附加费)法令》(页59),钳制学者的自由。
镜头的另一端,则是层出不穷,博君一粲的材料。邱克威的论述所提到2014年彭亨大学研究推出,售价8750令吉的?病治疗工具箱(Kit Anti Histeria),或是经典之作。(页135)
但是,查?病治疗工具箱,里面所有不过是附有“筷子、盐、酸酐、胡椒喷雾器”。不论如此发明,是否足以提名搞笑诺贝尔医学奖;学术研究之钻牛角尖,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当然,这些只是病情,不是病因。大学的困蹇,诚如主编潘永强博士所言,根源有二:种族化,市场化;两者相互转化之下,经年累月,自然一再连累大专教育的素质。想要改革,当细读本书的篇章,当可找到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