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为许多国家的教育课程改革带来积极的影响。
这套被誉为“哥白尼式革命”的理论在2000年初开始受到我国教育部的重视,并专门为此出版了一本教学指南,成为小学综合课程修订(Semakan Kurikulum Bersepadu Sekolah Rendah)的培训内容之一。可惜的是将近20年过去了,我们到底还是没办法像哥白尼一样,撼动大家对教育的看法。
倡导多元智能理论,不表示老师得另外给孩子安排不同的课程。在要求以“塑造在智力、情感、心理和生理各方面都能平衡与和谐的人”的《国家教育哲理》指导下,我们的小学课程已涵盖交际,精神、态度和价值观,人文,科学与工艺,体育与美育和自我完善六项已能兼顾各项智能发展的领域。
只要我们不让有没有考试来决定一个科目的地位,导致教学偏向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而边缘化美术、体育、音乐、道德科目,就不会破坏孩子发展各项智能的机会,让在音乐、运动等智能上有特异表现的孩子均能受到重视。
谈到尊重个体差异,让孩子都能发挥所长,也不表示拥有音乐才华、运动等天赋的孩子就可以不必把语言科目、数理科目学好。小学是给孩子未来发展打下基础的教育,倾向从多方面开发孩子的不同智能,发掘不同的潜能。哪怕以后要成为舞蹈家、音乐家、画家,也不能没有基础知识与技能;而要成为医生、工程师的,也不能缺乏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等。
过度看重考试
为此小学阶段的考试不在于选优汰劣,而是协助衡量孩子各项智能的发展水平,给他们提供继续努力的方向。学校应给不同禀赋的孩子提供成功的机会,让他们都能发挥所长,找到方向,建立信心。而不是一味用只能测试一两项智能的评估方式,让少数孩子获得肯定,却叫更大部分孩子深感挫败。
我们都过分迷信考试,以为没有考试没有评比,就没有学习的动力,殊不知能够自我实现的满足感、成就感才是更持久的驱动力。在孩子人生的早期阶段,就让无法全面反映孩子智能的方式来扬优抑劣,仅突出在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占优势的孩子,却让更大部分孩子过得垂头丧气,实在不人道。当年三个孩子在欧洲求学时,其实也常有考试,但却因为不算总分数、总平均,也不排名,仅以数字1-5为等级来标示每个孩子对各科目的掌握程度,而让具有不同智能倾向的孩子都能按照自己的步伐,更自信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