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年轻妈妈,让我看她5岁女儿在幼儿园的华文作业──先用比划递增法书写4行的“爸”后,再书写24次完整的“爸”字。只见那中方格内的笔画写得歪歪扭扭的,一撇二点三撇四捺五横折六竖,到了第六笔已溃不成字。这在我们大人看来极其简单的笔画,对于手部肌肉、手眼协调以及空间感尚未发展成熟的小朋友而言,还真是项艰难的工程,看得出每一笔都写得极为吃力。
大家都努力让孩子在学前打好基础,扎稳马步,以便能在接下来升小学的路上,走得更顺畅,更轻松些。担心不这么做的话,孩子会输在起跑点上,会跟不上。万丈高楼平地起,大家都知道基础很重要。但什么才是孩子学习路上真正重要的基础呢?
存在“最佳教育期”
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Arnold Lucius Gesell)曾进行了“双胞胎爬梯”实验。他让哥哥在出生后的第48周,即在路还未走稳时即开始学爬楼梯。经过6周每天固定15分钟的艰苦训练后,双胞胎哥哥终于在第54周学会了自行爬楼梯。
反观弟弟则等到腿部肌肉比较有力,走路姿势比较稳定的第52周才开始学爬楼梯。用的是和哥哥一样的训练方法,但弟弟只须两周就学会独立爬楼梯,而且丝毫不比哥哥逊色,并比哥哥具有更强的学习意愿。
格赛尔过后针对上百个对象进行了同样的对比实验,得出了同样结论,证明孩子在第52周左右学习爬楼梯的效果最佳,能够用最短的时间达到最好的效果。几年后,他进一步把实验扩展到识字、穿衣、使用剪刀等学习领域,另外也针对成人进行实验,证明了对于不同技能的学习,存在著“最佳教育期”。忽视生命的成长节律,而强制进行的学习与操练,效果是十分有限的,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学习过程将充满挫败,是不快乐的。
一个从5岁就开始学写字的孩子,是否将拥有更好的学习基础?这所谓的基础是什么?是能把字写得更美、更好?还是能写更多的字?KSSR自推行以来就倡导“识写分流”、“多识少写”,希望可以借此减轻低年段孩子的写字负担,让他们把更多精力花在识字上。
先大量地识字,尽早进入阅读,享受阅读的乐趣,再进一步透过阅读来学习。换言之,阅读才是学习的基础,是母语学习的核心。
急著让孩子学笔顺,写生字,将让方块字变得面目可憎,让孩子在未体会到学习母语的快乐,感受到母语的温暖前,即已产生疏离、畏惧,甚至厌恶的情绪。这真的有助孩子学好华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