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小六评估考试(UPSR)成绩宣告以新模式放榜,除了禁止对外公布成绩,也不鼓励给成绩优异生奖励。为了激励子女考取好成绩,许多家长都好用奖励的方式。许多华小也有给成绩优异生颁发奖励金的习惯,这些奖励金主要来自董家协或社会热心人士。大家都相信这样做既可对成绩优异者表示鼓励与肯定,又可激励其他同学力争上游,一举两得。教育部为什么要反对呢?
奖励具有催生动力,提示、诱导、强化行为的作用,是教育过程中极常见的手段,但若使用不当,容易本末倒置,让孩子误把读书视为“手段”,而把奖励当作学习的“目的”,给教育带来负面的影响。
只要孩子能考取好成绩,即达到了奖励的目的,何需纠结那到底是“目的”还是“手段”?有差别吗?有的。当奖励成为激发学习的主要动力,将使重心都落在成果的追求上,至于学习过程将带来什么价值与意义将变得不再重要。
错把成绩当最终目标
感受不到意义,缺乏内在动机的学习是苦闷的,就像在驴子跟前挂胡萝卜。当“胡萝卜”成为主要追逐的目标时,将对两旁的风景视而不见,脚下的路只不过是一连串无止尽,也无意义的重复。
教育是协助孩子寻找自己、发现自己、实现自己生命价值的过程。如果只把眼光扣在终极的成绩与奖励,所有的学习活动不过是为了最终能得到“胡萝卜”的姑且忍耐。一旦考场失意,失去了“胡萝卜”,等于失去目标,失去长久以来用以体现自己的价值,驱使自己往前进的动力,又该靠什么活下去呢?为什么选择放弃生命的青少年多为成绩优异,在成长过程中并不乏奖励的孩子?可曾听闻那个孩子是因为自小成绩不好,挫败连连而选择轻生的?
考到好成绩固然值得欢喜,但是这过程中的努力也不该被忽视。每个孩子的禀赋都不一样,当我们倾向以成果来论成败,给奖励,不免忽视许许多多也在这过程中真正努力的孩子。就像有些学校的董家协在学生考取优异的成绩后,也不忘给执教的老师奖励一样,这份珍视老师的心意让人动容。但老师的辛劳,老师的付出是否要等到学生考取好成绩后才能被看见,才值得我们去珍视呢?这样的做法会不会把教学导向追求结果,而忽视过程?该如何运用奖励,才不会适得其反?还真得认真想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