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著一宗疑似奶粉中毒事件后,各地似乎纷纷传来类似的案例,大家也因此引颈期昐著卫生局的化验结果,更希望尽快把祸首捉拿归案。不过,我却觉得化验结果不一定会给出什么令人满意的答案。
因为,有一点我觉得大家有必要把观念厘清的是,假奶粉可以只是偷工减料的次货,并不代表一定是毒奶粉,真奶粉也不一定没毒。回顾2008年震惊国际的中国三鹿毒奶粉事件,事件起因是很多食用三鹿集团生产奶粉的婴儿被发现患有肾结石,随后在其奶粉中发现加入化工原料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受波及的婴儿在中国就高达30万人左右,甚至有多人死亡。
最近,全球第三大奶制品公司,法国奶粉制造商Lactalis,其奶粉疑受沙门氏菌污染,导致德国26名幼儿生病,厂商紧急宣布全球大规模回收。这些都是真奶粉变成毒奶粉的例子。
至于假奶粉是不是毒奶粉,通常卫生当局检验的方法,应该是化验化学物质如汞,铝,铅等的含量,以及各种常见细菌如大肠杆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是否超标。很多时候,有毒成份不一定能够被检验出来,就算检验出来了,也不一定跟中毒直接相关。
人脑偏向效应
临床上,更可靠的是病史,通常只要两人或两人以上,在同样的时段,喝到同样来源的奶粉供应,出现类似的症状,才能真正诊断成奶粉中毒。
所以,如何界定各地奶粉疑似中毒事件,是不是真的和奶粉相关,其实是相对困难的。同样的是假奶粉,每罐的成份可以不同,引致中毒的成份也可以不一样,甚至婴儿可能不是奶粉中毒,而是过敏;或者是婴儿本身慢性的乳糖不耐症或肠躁症急性发作。这些都增加了调查的难度。
心理学上有所谓的错觉相关(illusory correlation),即人脑若认为两件事可能有关系时,便会在检视经验与数据时觉得它们经常一起发生,即使它们一起发生纯粹是随机现象。
简单的说,就是人脑偏向“看到自己想看的”。例如很多人会说地震前有些什么预兆,可是其实平常都有发生,只是没有被注意罢了;一旦地震发生,那些本来不相关的事件就会被连系在一起。同样的道理,各地的毒奶粉案例是否有相关性,还有待商榷。
所以不管真假奶粉,重点是在这之前有关公司和政府机关的监控和筛检,层层把关是否到位。以三鹿事件为例,当时,中国官方是以测量食品和饲料中的含氮量来推定它们的蛋白质含量。这就造成了不法奸商有机可乘,而往食品中添加三聚氰胺,以虚增蛋白质的检测量。其实,只要在这个检测标准后再加一道工序,就能测定出真蛋白质含量,可是当局却疏忽了。
因此,善战者无赫赫之功,预防永远胜于治疗,往往事情发生了,才想到大张旗鼓的亡羊补牢,到时被恓性的却不只是时间和金钱而已,而是保贵的生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