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年之前走访乡间,曾经听过一个故事,说是部门遵令发配牛群若干,希望村人圈养,从此自供自养。计划贴心,规划周详,可见政策高明,想必经过专家和学者指点。
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彼此的盘算和想法,往往大不一样。牛只养大了,村民没有配种繁殖,而是随之转卖,顺势套取厚利。然后,坐等下一回配给,再次坐享其成。
n年之后,细读曾敏凯兄的〈为何乡村选民不反政府〉里钜细靡遗之举例,显然情节不但相似,而且名目之多,确实超乎想像了。各个单位的种种搀扶,何止是一匹布长:
“GIATMARA给年轻土著半工半读的机会,TEKUN贷款给土著做小本生意,AmanahIkhtiar提供土著微型贷款,FAMA为农民代购转售农产品,MADA提供稻收津贴,农业部提供肥料津贴,RISDA提供橡胶园翻种津贴等等。1AZAM通过妇女局派送免费厨房用具或裁缝机,就算受惠者不会使用,也会直接卖掉换取现金。”
曾敏凯因此感慨万千:“而更现实地说,踏入议员服务中心的选民,80%是来讨取物资,而不管他们家庭是否真的贫穷。因为在他们眼中,政治就是解决(钱财)问题。”
当然,政治的一部分范畴,确实旨在解决攸关民生的生计和百姓的钱财之问题;扶持生活贫困之土著,也确然应该。但是,要是如果继续如此这般的运作,最终将会怎样呢?
何况,眼下市场乏力,汇率低迷,经济满目疮痍;大金主的国油自顾不暇,国库捉襟见肘,钱不够用,如何一如既往地有求必应,无微不至地支援他们生活所需的点点滴滴?说是“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可惜,人人都不愿脚踏实地。华社当下的新生代,也不例外,而是寄生金钱游戏,想要一骗登天,突然发达。说白了,水平也不过五十步笑百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