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参与了一项区域性的作文比赛评审工作,当中小学低年级的题目为《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书海浩瀚,叫人讶异的是这些来自不同家庭,不同学校的参赛者,喜欢的书却出奇地相似,当中竟有那么多的不约而同。
在近30份的参赛作品中,有4份写了漫画《哥妹俩》,7份写《白雪公主》,5份写《小红帽》,2份写《卖火柴的小女孩》,2份写《灰姑娘》。其余的大概是完全想不起任何一本的名字,所以有者写“参考书”,有者则自创书名,把电影情节转换成故事,反映了学生课外阅读之严重不足,不论量或质,都到了堪忧的地步。
对于阅读所带来的好处,大家信手拈来,就可以举出一大串,如丰富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性情,为精神成长打下底色等。没有人会否认阅读的重要,也没有人会不喜欢孩子阅读,问题乃在于用多宽的尺度来看待阅读这回事。
思维视野受局限
阅读是否只指向课内阅读?当我们在嘱咐孩子要好好读书时,心中想的是什么书?教科书、参考书,还是课外书?当我们把阅读分成“课内”、“课外”时,是否隐含著“课外”阅读是属于正业以外的娱乐消遣,可有可无?又是否曾担心孩子看太多课外书会分心,会剥夺了课内的学习时间,耽误成绩?
孩子的身体成长需要有营养的食物,精神的成长则需要有优质的读物来滋养。课内阅读的时间与数量因受客观条件所限,远远不足以应付孩子的成长所需,得靠大量的课外阅读来补足,所谓“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若我们的教育只教会孩子为考试而读书,让他们囿于狭窄的教科书里面,就算赢得了眼前的分数,恐怕也将失去未来的竞争能力。一个阅读量不足,阅读面狭窄的孩子,思维与视野都受到局限,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绝不是等课内学习搞好了,心有余力,才来做的事,更不是只属于成绩好的孩子的专利。反之学习越困难的孩子越需要靠课外阅读来促进智力的发展。
有研究证明,书读得越多,脑力所需进行的运动越多,思维也就越活跃。正如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