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手段用尽,看来这位病人也只能插管送院了。幸好我早预料到这种情形,在十几分钟前就已经呼叫救伤车。我努力稳定著病人的生命征象和减轻他的痛苦,可是救护车却姗姗来迟;过了二十来分钟后,救伤车上才闲庭信步的走下两人,一幅事不关己的样子。我一边协助送病人上车,一边对他们大发牢骚;救伤车是急重症的大前线,怎容得一丝马虎怠职?我真不敢想像有多少人因此错失急救黄金时期?
近来某种球类运动死亡率很高,几乎每几个月就听说有一人猝死。其实很多人不明白的是,除了运动员本身为了面子或者赌球,不顾自身能力,而牺性了宝贵的性命之外,真正的死因并不是大家熟知的“心血管疾病”。
根据统计,猝死的第一杀手“先天性心肌肥厚”(占80%)。这种因为心跳加速的时候,“心室中隔”过度肥厚的肌肉和左心的“二尖辨”突然靠在一起,血液流往主动脉受阻,而突发的心脏停顿,其实心肺复苏术(CPR)即一般熟知的人工呼吸,是有机会救活这一类的病人的。
奇迹生还
此外,包括常见的溺水,电击等,其实都可在人工呼吸后得到很高的救活率。甚至曾有一项纪录是在溺水者上岸的一小时后,还能在心肺复苏术后奇迹生还。
在我大学时代,发生过一个故事:一位医生学长的老婆,在临盆时,不幸的发生了“羊水栓塞”而最后心脏停顿。学长一边流著眼泪,一边不停的替他老婆进行著人工呼吸。一个小时过去了,心电图上仍旧是一条直线,医护人员都想放弃了,可是望著他执著的脸上已经干涸的泪痕,没有人说得出口。
如此一分一秒的过去了,当学长的身体也因不堪负荷而颤抖著,两手已经僵硬,大家都沮丧著准备放弃的时候,心电图上却突然出现两低一高的波形,大家喜出望外的赶快帮忙稳定病人,之后学长夫人也幸运的活了下来。不得不惊叹人工呼吸又创造了奇迹,堪称“上帝之手”。
在台湾,一般民众都踊跃的参与政府为民众开办的急救课程,学会最基础也最为重要的急救常识和方法。经过简单的操作考试可以领得一纸证书,之后每隔三年再重考一次。可是,马来西亚呢?
在这里,很可惜的是,每当猝死溺水等事件一发生,大家都只是空等著救伤车的到来,而错过最重要的那几分钟黄金时间。若大家都少了一只上帝之手,救护车也是这种态度,我们还能指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