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和一群朋友喝茶聊天谈及家庭生活,其中一位年轻友人提到了,他与家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关系:他常追忆,当初他是如何与父亲相处的,也想起父亲常煮孩子喜欢吃的菜肴,记忆犹新。如今他也与去世的父亲一样,若非事忙,他天天都尽量会问孩子们喜欢吃什么,他便下厨煮给他们吃。
这,就是天伦。
中国传统儒家论理原则有所谓的“五伦”。“伦”,意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五伦则是“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而五伦之中,与家庭相关者就有三项。由此可见中华民族,对家庭及亲人的高度重视。而这五个关系,其重要之程度可依次分为“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其中有“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兄弟(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而“五伦”,又与“五常”,即“仁、义、礼、智、信”相呼应:“仁,父子有亲;义,君臣有义;礼,长幼有序;智,夫妇有别;信,朋友有信。”
因此,该年轻朋友所要表达的是,身为父亲的他,与孩子之间的情谊,其基础就是建立在以“仁”为前提之上,也就是“父子有亲”。他认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父母在生活上是可以和他们好好相处与沟通的。他亲自接送孩子、下厨为孩子做饭,就是为了增进与孩子之间的感情,日后孩子长大,每吃一道他曾经煮过的菜肴的时候,就会想起这个为自己做过饭的父亲,就像他至今仍不时忆起曾为他做过饭的往生父亲一样。
夫与妇界限模糊
至于“夫妇有别”,则需要有一定的“智慧”视之。古时候的家庭分工结构是:“男主外、女主内”。男人负责家中所有的物资支援、肩负家庭经济生活。而女子主内,除了打点家中一切细软,还要教导下一代,让孩子知情达理,学会做人。然而今天科技昌明的时代,夫妇分工的结构及界限已日渐模糊:夫也可代妇职处理家务带孩子,妇亦能出外工作以分担家庭经济的支援。所以,身为父亲者,只要时间能力许可,洗衣煮饭做家务,又何尝不可?
“兄弟”之情长幼有序,弟子规就有这么一段:“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至今仍然不变。兄弟情,仍需建立在“礼”字上,才能手足情深。
“朋友”间之“有信”与“有义”,则一直都是不变的道理。从古自今,不论时代背景如何,它从没改变过。
至于“君臣”,在当今社会中,虽其重要衡量标准不变,但也日益有修订的必要。孟子曾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中华民族对“理”的定义是:在行为举止上,应该遵守的法则。
当下在我国,君之是否视民为土芥,民之是否视君如寇仇;君之是否以“理”治国,民之是否需以“忠”待君,这答案,从最近举国沸扬热腾的全民运动中,或可看出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