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枯燥的,演义则是跌宕起伏,峰回路转。文本是沉闷的,演讲往往生动,七情上脸,从神情和动作,都能因此感受内情的丝丝紧扣。这个国家的华教演绎,也是这样。
年前胡渐彪不过在中国的电视节目《我是演说家》,演说三、五分钟,点到为止,现场评审甚至为之激动不已。换著是莫泰熙先生的华教故事,把《希望火苗点点处》搬上电视,面向网络的世界,是否也将感动萤幕前的观众?
莫先生说起华教的点点滴滴,口碑之佳,众所周知;(被)退休一来,他周游各地,风尘仆仆,不计酬劳,不辞辛苦,为的只是给孩子上一堂先辈拓荒建设教育的过去。
可留影让后辈参考
每每听之,大人和孩子,年长与稚童,心里都有著不同层次的领悟和默许。有关这点,网上的留言,报章的报导,卷帙浩繁,钜细靡遗。所谓播种,所谓耕耘,大概就是这么一回事。因为这样,约定莫泰熙先生的排期,自然也就大不容易了。
算计这些,或许团体和电视台,可以考虑编制一个类似中国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CCTV-10)的《百家讲坛》,邀请莫泰熙先生登场主讲一系列的封尘往事,拓开华教故事的广度。
这么一来,既可开放索票到场聆听,汲取第一手的知识,也能将之转化面向五湖四海网络;且可留影存放,专供国内外的学者和后辈日后参考,增益学术的资料,一举而多得。
如果反应良好,全国和地方的华教团体以及华社机构,则可延续此方,各自据此采集元老口述各个领域之旧事;则我们当可争取时间,留下当年一部分鲜为人知的剪影,补遗记忆和课本罅漏的珠玉,丰富历史笔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