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本地大专中文系成了显学。原本只有马来亚大学独有的中文系,如今已扩大到拉曼、南方、韩江,以及新纪元学院五大专院校,再加上博特拉大学外文系中文组,实际上国内有开办中文系的大专已多达六所。
另外,不久的将来厦门大学大马分校的中文系也开始招生。算一算如果各校火力全开进行招生,一年国内要培育两百名中文系毕业生是轻而易举的事。然而,必须认真思考的是,我们需那么多的中文人才吗?
大专教育不全然是为学术而学术的场所,尤其资源的有限性,政府有必要为人力市场需求进行适度的规划,防止某些领域人才过剩的问题浮现。在这方面欧洲某些国家的政府就积极进行应对。举例而言,因为少子化与人口老化的双重因素的冲击下,房屋需求大为降低,导致建筑和土木系毕业生出路也变窄,学校收生计划也随之进行调整。
中文系因中国经济影响力的提高理应出路更为开阔。然而,谁去开拓中文的应用需求,以确保中文受到政府的重视?例如在国中、国小将中文纳入正课,如此必能创造源源不绝的中文教学师资的需求。另外,中文媒体的开放,让新闻报导尺度获得松绑,才能让中文的应用提高到另一个层次。这项工作,也是在增加中文系招生人数的同时不能忽视的要务。否则将来必定面供过于求的局面。
大专学府不是文凭制造工厂,本地大专所培育的毕业生,到了中港台继续升学必须衔接得上,才能算是做到品质管理工作。大专教员的研究水平也需和中港台的顶尖学府并驾齐驱,不能任由一本博士论文吃十年的不健康现像继续存在。参加研讨会的次数、发表论文的篇数、出版品的数量,这种表像完全不能当做升等的唯一标准,重要的是研究体系的严格要求。尤其在管理趋向政治化、升迁考核朋党化的年代,认真做学问者应当给予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