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凌国文出版《一本“禁”书:那些年,我们一起见证过的荒唐事》(吉隆坡:众意媒体;2012),我为他的好书佳作擂鼓,写了〈凌国文不政治正确〉,开笔和结语的时候我说:“凌国文之本名,似是‘政治正确’的经典示范。可是,这些年月他的作文,偏是一再背离了国家语文教育政策的本意。……(国文)选择背道而驰,刻意闯关,开足火力十足,写得狂野也写出越界的唯一法门,就在不政治正确!”
那是刻意曲解国文的名字,凸现国文的了不起。有心网友后来将之上传网络,听闻个别读者读到第一句话,因此破口而大骂之。这样的反应,既显见了国人的素质,不过如此;也反映了网上阅读和理解的能力,还待提升。
纵然全文摆在眼前,读者始终不愿一键按下,从头顺势读个明明白白。他们取义,只凭断章。一旦看到上面的两点不露,随之以为下面也是那样;反之亦然。事实上,这一切当然是个人想当然尔。
面子书上的那些留言,常有这个景观。一人言虎,百人相传,辗辗转转张贴,人云亦云之后,皮影下的虚影,顿然成为一代的伟哥。可是,谁曾真的把文章原原本本地看毕?
引言和书皮一样,只是入门景点的导游。打开大门,走入大厅,到了中堂,登上另一层楼,才能看到全部的风景。可惜,我等读书,止在门外踟蹰,连门也不敲就走了。
稍有长进,则在庭院的筵席留步,浅尝两三口,然后说三道四:那一桌的佳肴,都不入格。这般点评,或有见地,自然也是“坐井观天,曰天小者”之言,有失偏颇。
要是习性不改,《煽动法令》既经修正,吾人的风险犹大,乃至邦莫达也要因此深感战战兢兢:从今以后,乡民按赞,恐怕也会因此被捕。顺手Like一下凌国文的佳作,想必也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