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团是植根华社的组织,向来被视为华社的喉舌。我国华团数目众多,真正能够代表华社,认真执行为华社发言任务的华团,能有几个?
前十五华团领导机构主导的1980年代,是华团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时期。1983年提呈的文化备忘录和《华团文化宣言》,以及1985年发布的《华团宣言》,都是掷地有声、划时代的历史文献,至今仍然熠熠生辉。
华总于1991年10月17日获准成立,十五华团退出舞台,华社失去核心领导之后,华团迷失了方向。政党积极介入华团的结果,是绥靖主义当道,乖乖认命成了时尚;部分华团领导为了名利,不惜典当团体尊严、出卖灵魂向权贵俯首称臣,华团出现一些惨不忍睹的状况。1999年13州大会堂联名刊登全版支持国阵的广告、1999年的“华团大选诉求”被逼屈服于巫青团的咄咄逼人而“搁置”、2001年七乡团“代表华社”向当时的首相马哈迪敬茶、2003年华团表示支持阿都拉巴达威上台担任首相……都是例证。
博特拉大学高级讲师庄华兴在《时代嬗变中的马华文化》讲座会指出:“内部制衡机制和行为规范的缺乏,加上个别华团有相对的自主性,轻易导致领导层挟华人利益以自保,连带促成领导人唯我独尊的心态。”他说,“当前华团领袖多半以类政治手法回应牵涉华社的课题,尤其是教育课题,关中批文和教育大蓝图的争议,就是很好的例子。”
华团沦落至自我边缘化、自我矮化境地,是顺民心态作祟。白色恐怖笼罩下,聪明人大多选择明哲保身,不再具备前人勇于斗争、敢于争取、不畏艰辛、为大我奉献的精神。
庄华兴提及关中批文和教育大蓝图,是很适当的举证。关中批文事件是新兴资本家刻意忽略董总,以为单凭个人与当权者的亲密互动,就可以马到功成,为华教立功天真思维的反映。关中批文纷纷攘攘一年有余,“边建校边等修改批文”已经成了幻想,如果还有人认为关中会是名正言顺的独中,肯定是不切实际的。
董总和教总为了教育大蓝图闹分裂,有人痛惜,有人暗喜。教总争取的210分钟授课时间显然得到马华的支持,孤军作战的董总能否如愿得到100万个签名,犹是未知数。担心的是多头马车主导之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噬脐莫及。
华社以文教事业为动力聚焦,方向是正确的;华团必须摆脱政党政治,才能够保有自主性和主动性,走回民权斗争路线;华团应该果敢摒弃各自为政,才可以避免让人予取予夺的可悲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