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人提起国民型中学,总是很不忿地抱怨华社忽略了它们,未予其足够的资助,以至落得如弃儿般。
但也有些人愤慨地直指当政者违背承诺,没为其保留三分之一的华文授课、没制度化的发展拨款,甚至连华文课本身都无法好好地进行,总是面对各种难题,如说缺华文老师、无法在正常时间上课、华文科难考到合理成绩,导至学生宁可弃考等。
坦白说,如回顾国民型中学原为华校的背景,而今检视其中的华文——包括广义的“华人文化”状况,除了部分比较受华社监督,甚至参与管理的学校不说,整体上的确难以说乐观。
许多国民型中学连基本设施都得自己筹钱解决,一些更连招生和师资也面对不合理的安排,以至行政和教学品质大受影响。若如某些人一贯坚持的:国民型中学也是华教的一“脉”的话,那此脉的“华教”前景,恐怕还真的叫人难以不产生危机感。
但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华社一些政客、社团领导、时评家、主流媒体等,总爱给本邦华教抹上一片金灿灿的色彩,似乎当下已是有史以来的最佳境况。其所依据的理由,不外乎中国崛起,华文已是国际强势语文、独中年年爆满、连友族也送孩子念华小、民办“华基”大专得以成立;或说政府开明,一再“温馨保证”不会消灭华教等。无可否认,这些均可谓有利因素或迹象,然实际上,最根本的症结仍未有所消解!
首先是民族办教育的自由和公平享有教育资源的权利,均未得到实质的制度保障,甚至还面对敌对性政策的钳制和干扰,这些都很明白地显示于各项教育法令条文和具体的施政纲领及规定上,难道一味爱唱好形势者不识字?还是识字但读不懂?抑或读得懂,但觉得不成问题,反正华社向来有“迂回进取”的本事?其实大部分华人都晓得“进退有度”、“见机行事”的哲学,但这并不意味就可阿Q地自我安慰:有“新衣服”穿了!
另外,华文不等于华教。任何政府都可能通融,乃至提倡教华文,但未必认同传承及发扬中华文化的民族理想,因而只会容许如教外语般的华文教学,对维护母语的华校则态度强硬,还千方百计地促其“改制”。
惟有极天真者才会对政客的空洞保证有所期待。实际上,民主不外乎赋权人民——赋权才是真正的保证,只要赋权不足,人民无法严求政府办好事,某些人要上街,恐怕还真的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