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统计局最近发布的调查报告,大马的家户月均收入,已从2004年的3250令吉,升至2007年的3686,及2009年的4025。其中,2007-2009的增长率为4.5%,而布城则取得惊人的12.9%的最高增长率,比吉隆坡的1.5%高近10倍!其结果,布城的家户人均收入已跃居全国首位,高达6747,比次高的吉隆坡的5488还高!(见《东方日报》7月23日)。
显见,大马的人均公务员百分比不但偏高(占约2800万人口中的约140万),其薪资增幅与待遇,也高于一般的民间部门;此外,恐怕也涉及政策性考虑。由于这些人员与薪资的增幅并非一次性的,而是相对固定与长期性的,若其服务品质、工作态度与生产力没有相应提升,将对大马的经济增长与政府财政负担构成重压。说起来,公共部门薪资增长率高于民间部门,本就是少见的异例。多年前,便已有人提出,这是大马经济的结构性隐忧之一。其他隐忧包括,生产力增长率放缓,民间部门实质薪资长期停滞,一般劳动者技能水平低,非技能性外劳又大量涌入,以至阻碍了产业升级。
上述的结构性隐忧若得不到解决,除了公共部门可以透过政策性加薪外,非公共部门(约1200万的劳动人口)的收入增长前景并不乐观。此点,只要比一比目前与1990年代初期的薪资水平,便思过半矣。之所以,既有区域化、全球化与技术进步的作用,也有本国内部的政策与制度的阻因,如有太多精英不想脚踏实地去努力经营与创新,而只想透过政治与行政关系,去大搞快速致富的不劳而获,坐地分赃的食利活动。更甚的是,连不少普罗大众,也感染了这种习性,如一个人雇用五六个外劳,开五六个档口。
对于家户月均收入,或人均收入,也应认识到,这只是个方便参考。由于不同国家,收入与财富分配结构不一,它所表示的意义也不一,如在西北欧国家,一般来说,最高20%收入层,在家户总收入中占比为约35%,而最下层20%,也可占到约10%,可大马则是约50%对5%,虽比南美洲的约60%对3%为佳,却不理想。若以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来表达,大马的系数也长期处于0.4-0.46之间,属于警戒线水平。比这更关键的则是,大马人普遍缺乏技能。
从区域化、全球化与科技快速进步的宏观背景来看,大马若要有效地提升国民的收入水平,除了要彻底消除不当寻租、食利行径外,更须转型为一个社会投资国(Social Investment State),也就是政府应大力投资于人民,使其具有与市场适配的知识与技能,而不是那些旨在图利朋党的华而不实的大型项目,如花260亿令吉去建金融中心或什么的。
众皆知,全球化与科技进步,已使许多发达国的财政收入与失业率进一步恶化,甚至使其中产阶层缩小,大马做为中高收入国,也面对同样的挑战,若不能提高全民的技能,大力调整政策与制度,可说前景不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