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著网络科技的发展,国内政治和社会运动突破了媒体封锁和垄断,让资讯找到流通的缝隙,网络论政、政治群体论坛、社会运动蓬勃而有创意。
网 民从原来的保守到“坐言起行”,从2011年的709净联盟2.0大集会、中秋守护茨厂街、灯佑苏丹街到关丹的绿色盛会2.0的人潮,以及旅居世界各地游 子的回应,让我见到马来西亚人不畏强权、忘记舟车疲劳,风尘仆仆赴会的行动力,深深体会到马来西亚人认真要成为这个国家的主人,有一种期待了很久很久的感 动。
在我见证国内社会运动的20年里,多少人默默耕耘,多少人付出了各种牺牲,人身自由、钱财、事业、健康、时间和青春;然而,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败给白色恐怖和行政机关的压力之下,人民的“恐惧”、“愚昧”和“贪婪”让社会运动受了不少挫折。
庆幸的是,国内的大学生与青年醒觉运动做得很好,播下良好的种子,他们勇敢对抗《大专法令》,从古来工艺大学、槟城理大、国民大学、博特拉大学、拉 曼学院到马大,一间一间大学院校的学生开始醒觉,他们愿意走出校园接触社会,参与烈火莫熄政治改革运动、参与各种大大小小的民权运动,如青年改革议程、登 记新选民等。由于他们对科技的掌握和语言文字的沟通能力,成为突破种族隔阂的催化剂;他们毕业后也投入政治改革运动。他们的表现只因一种动力,就是要建立 一个更好的马来西亚。
华社的进步力量在社阵瓦解后转入在野党和非政府组织,传统的华教运动一枝独秀,并常常被打压成“种族主义运动”。在90年代提出“公民社会”的观念 后,华教运动慢慢转变思维成为母语教育运动;华人义山搬迁课题转成开阜历史和城市绿肺议题,以达跨族群之效;救救白小事件带出社区教育、社区权益的观念; 在反对英化数理的课题上,母语教育运动和华团实践跨族群合作,我们不分族群,一起承受被镇暴部队围堵,受催泪弹驱赶的经历。
接著在隆雪华堂会长陈友信“跨族群、跨领域”的信念下,与友族多个民权团体展开合作,全力推动《马来西亚行动方略》的公民议题,如举办“伊斯兰文化 与经济思想研讨会”、参与武吉公满反公害、净联盟2.0、还原中学历史书史实、反对设立稀土厂、捍卫苏丹街和武吉免登捷运站等课题,为华团注入新思维、新 生命。
新兴的林连玉基金,增设了民权小组,向友族积极推介母语教育运动外,在杜干焕博士的带领下,也参与了多个公民议题;目的是要华社看到友族的需要其实 跟我们一样,也让友族看到我们争取的是人民的权益和国家利益,而非种族主义。不同民族之间还需要很多的沟通,以扫除许多执政集团“长期建立”的“族群障 碍”,以瓦解种族分化。
网络使用普及化,让很多个体都成了“维权人士”,加强了团体的组织动员力。此时,我们应该认真的告诉自己——我们是马来西亚人,我们是马来西亚的主人,只有每一个个体起步行动,才能做好主人的角色,改变这个国家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