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某些家长在学校前对哭闹的孩子又拖又拉,由于面子问题,家长通常眼神犀利以对,威胁的语气或许起到暂时性阻吓作用,却无法了解孩子的想法。“学校恐惧症”是一种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疾病,为离别焦虑障碍的一种表现方式,可追溯至家庭背景等。
每个人在进入新环境都需要时间去适应,孩子从舒服的居家环境,突然来到一个有纪律、群体行动的环境,难免会受到某程度的惊吓。踏入幼儿园的第一天,很多家长为免孩子哭闹,会选择站在课室外守候,尽量出现在孩子视线范围内。家长的离开让孩子无法专心上课,因分离焦虑而不断哭泣,失去依偎亲人的安全感,导致孩子第二天拒绝到校。此外,如学校假期后,很多孩子精神涣散,无法正常学习,节庆时的欢乐让他不能马上回到专注的模式。
临床心理治疗师刘耀东解释,“假期后收拾不了心情、与老师或同学互动不良,都会造成学校恐惧症;近视、听力出现毛病,也可能让孩子害怕上学。如果孩子年纪小,不擅表达自己的感受,家长和老师应仔细观察,互相配合来帮助孩子。”
一上学就不适不一定是装的
人格随著历练、环境、家庭背景等的影响逐渐成形,有的小孩较大胆,喜欢接触人群;有些小孩缺乏沟通技巧,得不到同侪喜爱而开始封闭自我,不想上学。原生家庭发生重大事情,家里有亲人或宠物逝世、父母离异、与家人关系不融洽等,都会在孩子心里蒙上一层阴影,害怕到学校后家人会跟著消失,因此不能忍受分离。
在欧美至少有2%至5%的孩童,受种种因素影响而不爱上学。学校恐惧症的表现可呈现在行为和情绪上,“每当要上学,孩子就抱怨头痛、腹痛、不舒服,有时甚至出现冒汗、颤抖、害怕等现象,其实这并非装病,而是因焦虑造成的表现。”刘耀东指出,“孩子可能会变得比较反叛,对老师和同学进行语言挑衅,或是变得死板,强制性要坐哪个位子等,还有的选择逃避,把自己孤立起来。”
孩子的抗压能力还在建立中,如果不理会这些负面情绪,则会强化孩子的焦虑感和不信任感,变得更怀疑自己,失去自信。“虽说学校恐惧症可能是短暂的现象,但也可能会延伸成焦虑症或忧郁,甚至易怒。孩子太安静、不吃东西,或者在学校喜欢干扰其他同学和老师,回到家却表现正常者,都需要受到关注,因为焦虑感会在回到最有安全感的地方后顿时消失。”他续说,“有些病征重叠容易发生误诊,譬如焦虑症、恐慌症或忧郁症等病征非常相似,要治疗就须先查出病原,我们通常会看看他们的家庭互动,或查探背景。”
从家庭,终止负面情绪的循坏
婴孩在出生几个月后即和最亲近的人建立起信任,他们能感受食欲是否得到满足、对环境是否安心等。如果自小成长在破碎家庭,每天生活在打骂的环境中,孩子会把这种负面情绪带到学校,把自己的怨气和愤怒发泄在其他学生身上,衍生更多社会问题。刘耀东表示,“有些家长不能读懂孩子的情绪,小孩更不知道那是何种情绪的表现。举个例子,一些家长和老师喜欢拿孩子作比较,成绩好的孩子害怕下一次成绩变差后失去疼爱,成绩差的则担心比别人逊色,渐渐地影响到学习心情、专注力降低,对孩子造成无形的压力。”
学校恐惧症牵连甚广,除了影响课业、情绪变得焦虑、自尊心低落、家人关系变差,或许会造成辍学、吸毒等行为,长大工作后缺乏自信,因此患上忧郁症等。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将人的精神分成3个层面,即本我、自我和超我。小孩需要打造一个健康的自我,来平衡本我和超我。超我建立在家人、老师和环境对自己的要求,而自我会努力在品格、行为和能力方面达到超我的要求,以增强自信、自我肯定。内心和身体的要求与本我有直接关系,像是小孩需要运动、创造力和家人陪伴等,帮助抒发负面情绪。若一味满足超我,渐渐忽略了本我,小孩则会变得拘谨、被框框锁住、被条例捆绑。当满足不了超我,小孩会感自责和心生怨言,开始失去信心而感到焦虑。
三方协助,带孩子走出情绪泥潭
孩子有口难言,家里发生不愉快的事、无法满足周遭(学校和家长等)对他的要求,他却无从发泄,不懂得处理情绪。家长和校方都应负起责任,如果实在无法解决,可考虑将孩子转介到心理治疗师处接受治疗,而孩子的黄金治疗期则在2岁至5岁。部分家长不愿承认孩子面临情绪问题,反而拖延孩子治疗期。
家长这么做:开学前做心理准备
家长在平日就应与孩子建立融洽的相处氛围,保持良好沟通,让他们有信心说出心事,并留意孩子和兄弟姐妹或保姆是否相处愉快。在开学前,家长可不断提醒孩子,有问题或有要求时应该如何表达,例如上厕所要举手、对功课不了解该向老师查询等。学校假期结束前,家长应控制孩子的游戏时间、睡眠时间,让他们慢慢适应上学时的步调,开学后不至于出现不愿上学的状况。
家长要是从老师口中发现孩子和同侪间存在矛盾,可引导孩子说出困难,教导他建立良好关系。入校前家长也可早做准备,例如让孩子多参加群体活动,到公园和其他孩子玩乐,给他学习沟通的机会。此外,提早让孩子知道学校规则,为他订下某些规矩,提醒他犯错后的后果等,让他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家长可尝试找出孩子的弱点,孩子若感觉紧张,家长可教导他深呼吸放松;若感觉委屈,可用画画表达等,又或是遇上被同学欺凌,孩子可如何寻求帮助。课业遇到困难,可以针对该科目帮孩子加强,对他多鼓励和关怀,辅助他建立自信,不跟其他孩子比较。为孩子订下成绩标准,一旦达标,就适当地做出鼓励。多强化孩子在学校的良好行为,例如他帮助了别人,就称赞他或奖励他。
校方这么做:带孩子熟悉环境与老师
新学年开始,校方可安排老师带领孩子参观学校,让他们了解新环境如食堂、运动场、厕所等位置,有问题可以找哪些老师帮忙。把各个老师介绍给孩子,好让他们内心感到踏实。破冰游戏可帮助打破孩子间的陌生感,让他们更熟悉彼此,产生友好感觉,对学校产生正面印象。
如果孩子出现异常状况,譬如说出奇怪的话、不专注上课、突然哭闹、疏远同侪、不吃不睡等,或从其他学生口中得知他的异常,也应多加留意,尽量和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和配合。学校可安排老师定期接受培训,从心理层面著手帮助孩子成长,让他们更适应学校生活。
老师若发现孩子被欺负,应帮助缓和孩子之间的紧张气氛,教导其他孩子接受被欺负的小孩,但不要说出类似“别欺负他”等字眼,而是教导他们如何去关心他、学习帮助他,多称赞其他孩子助人的正面行为,制造良好的上课氛围。
治疗师这么做:透过游戏及艺术治疗
首先让孩子了解什么是情绪,例如生气、焦虑、不安定、心跳加速、呼吸加快、颤抖,告诉他症状,教导他辨别情绪再引导抒发。刘耀东以治疗师的角度说道,小孩说不出感受,治疗师可通过游戏或艺术治疗(Art Therapy)引导他们抒发感情。“游戏可帮助孩子经历各种感受,引导他如何处理这种情绪。当他知道如何应对害怕和恐惧,慢慢建立信心后,就能重回校园。”
透过画纸可建立起与孩子心灵沟通的桥梁,其画作能说出他在学校的情况,例如要求他画出学校环境、食堂状况等,让他通过画笔说出心事,疗程通常维持4至6次。“粘土也可帮助抒发焦虑情绪,它的细腻质感能起到安抚作用,让孩子在制作粘土过程中保持专注和平静。”
“有的孩子触觉较敏感,有的对声音、视觉更有反应,所以治疗师可透过询问家长来查探孩子兴趣,再编排相应游戏来进入他的内心世界。如游戏治疗(Play Therapy),用迷你模型制造某段情节,让孩子说出内心的感受;有的孩子天生肢体较发达,利用舞蹈治疗(Dance Movement Therapy)则能让他更大胆表达自己,用动作发挥创意、抒发情绪及展现自由。”
小贴士:聆听代替打骂
打骂的教育方式已逐渐不容于社会,家长被鼓励多聆听孩子心声,走入他们的内心。粗暴的对待只会造成孩子自信心低落、逃避或焦虑。他们会逐渐把自己封闭起来,把怨恨通过不良行为宣泄,或把阴影带到成年。相反的,家长太溺爱孩子也让他无法独立自主,凡事都要父母在旁,或无法养成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