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捷事件发生当天,我们母女俩恰好在台东旅行。隔天早上去买早餐,沿路的菜贩、早餐店老板娘都小声地讨论这事情,桌上摊著报纸,我没有阻止妹妹看经过马赛克处理过的头条两张大照片。
爸爸妈妈不用负责吗?
“妈妈,他为什么要这样啊?”昨晚她有听到民宿里大家的讨论,大概知道事情经过。“嗯…他心理生病了,可能感到很生气也很难过但不知道该怎么办?”
面对一个5岁半的小孩,我绞尽脑汁想该怎么说明她比较能理解。
“那他怎么知道要怎样杀人?谁教他的?”
“报纸上是写说他模仿电动玩具里的杀人游戏,还有看小说想像的。妹妹,我们要学会怎么发脾气、懂得怎么让自己安静下来知道吗?”
我开始有点著急,这样没有经过深思的回答,自己都很担心会不会让孩子有任何误解。
“那他的爸爸妈妈勒?他们不用负责吗?”她一下跳到这句来我很惊讶,用到“负责”两个字,但直觉上她的负责和我们的负责意思不同。
“妈妈觉得他们也要负责,但法律不会要他们负责。那你觉得他的父母要负什么责?”
“他们知道他生气难过的时候想杀人吗?要告诉他不可以吗?”
这点需要很多解释,我不打算现在讨论下去,所以把话题转了方向。
一起练习找大家
“如果你也遇到这种事情,第一件事要看看身边有没有可以保护自己的东西拿起来挡,然后找机会逃跑,因为那时你自己绝对打不过他…”
我想起网络上看的一些资讯,想多给她一点防身资讯,不料马上被打断。
“妈妈,逃跑要跑去哪里?就大家一起跟他打呀,他只有一个人耶,要是我的话,我要踢他肚子…”我知道她刚刚完全没有把我的话听进去。
可是她说到了一个重点:“大家”!然而现在的社会里不一定会有“大家”,但我不愿意浇熄她正义感的火苗,当下我突然认为作父母的应该要让这样的火苗变大才对。
“你说得对,妹妹,不过很多人害怕的时候,很难想这么多,就会直接跑走;所以如果你想要跟大家一起反击,要先大声地告诉他们该怎么做,他们就会想起来,这样你懂妈妈的意思吗?”
“我知道,所以我们要练习。”她好像得到满意的答案一样,微笑地下结论。
求救讯号在哪里?
这两天看了很多评论和心情,不外乎谈论死刑存废、防身保护资讯、危机处理流程检讨、父母家庭功能角色的议题,但除了称赞62岁阿伯和什么“雨伞哥”奋力阻挡的几则短篇之外,再也看不到相关的讨论,甚至这两位的名字记者都还懒得找出来。
这才是社会的求救讯号!为什么是62岁的阿伯愿意做反击?妹妹口中说的“大家”在哪里呢?如果每个家长给孩子的都只有保护自己的想法,那么我们口中赞美的“秩序”,会不会是另一种“冷漠”?我们守护的社会,会不会是自私的总和,所以只要一根稻草,就足以撼动整体?
写到这里,身为人母的我当然也有矛盾心情:但是社会这么复杂,各种无法预想的情境这么多,很难跟孩子说完所有的状况,一味的引导鼓励孩子勇敢付出,会不会反而是第一个牺牲者?
训练孩子判断危机
我的答案是:想让孩子不当出头的牺牲者,就是陪著练习、练习再练习,这样做的好处不仅仅是唱道德高调而已,更重要的是孩子能有自己的判断、掌握自己的生命。情境很多很复杂,所以给孩子的资讯不是零碎的标准作业流程,而是培养判断的能力和应变原则。
日常生活里的各种小问题不要急著帮孩子解决,他们慢慢就会从小事开始判断自己是否有足够能力应付?是否需要求援?寻求哪一类的援助?该怎么试不会伤到自己?事件结束后,可以再反复讨论刚才孩子的尝试,A方法哪里不好?B方案要注意什么状况,自然而然他们遇到事件就不会慌乱懂得先做判断,或者脑中只能既起零星资讯,那样的片段资讯更加致命。
其实我最担心的都不是这些,而是会不会只有少数的人像我这样认同孩子的勇气?还是会告诉孩子:“跑都来不及了,还打什么打?警察会抓他,你不要多管闲事!”然后买一堆防身棍、喷雾等用品随身携带,好像每个陌生人多看你一眼都是坏人,爱打电玩的都可能不太对劲?
关心他人不是八卦 (摘自面子书专页:“孩子教我们的事”)
社会是由每个人组成的,我看到人与人之间互相支撑的力量断裂了,由人心编织的安全网不见了,所以个案发生时个别的我们都承受不住。
我担心有更多父母退缩恐惧而产生过度保护,别忘了我们都是群体动物,孩子不可能关在家里一辈子,父母也不能陪著孩子一辈子,一旦离开家庭温室时发现和社会现实有如此大的落差而没有能力处理,又会发生什么你我想不到的事?
唯有我们每个家长、每个家庭认同肯定孩子对他人的热情关怀、鼓励孩子的勇敢付出,才能让社会更好;只有社会更好,我们的每一个孩子才能出外有“贵人相助”,才能遇到好事连连。付出不是减少的概念,而是创造更多的正向循环。
对社会莫过度冷淡
让我们以身作则开始,多关心别人一点、多鸡婆一点,多帮助别人一点,接受过帮助的人才会更想助人。
想要保护孩子一辈子唯一的方法就是让每个人都是别人的“贵人”,让社会发挥隐性的安全网。这事情不必靠政府、不用花纳税钱,你我一起就能做到。
这真的不是理想而已,试想若这件事发生在以前的台湾社会,大家的反应是什么?其实是我们自己毁了曾经存在过的乌托邦,让我们一起重建好吗?
7点建议 (摘自“王意中部落格”)
★说出心中的恐惧
孩子不说,不表示孩子没事。建议你,主动与孩子一起分享这事件,说出彼此存在心中的害怕、焦虑、惊慌、恐惧、愤怒、不安、伤心、难过、疑惑与担心。让孩子知道,面对这事件,这些情绪反应的出现是很自然的,让他了解大家都有相同的感受。说出来,让负向心情有所纾解与释放。
★安心的贴身陪伴
面对这事件的内心冲击,有些敏感的孩子是需要一些时间安心调适。在这段时间,你可以多陪伴,轻轻地搭肩、拥抱、握著手。或让孩子选择随身携带能够安心的小物品,如同平安符、护身符般,平稳心情。
★回到原来的节奏
让生活继续维持原来的生活节奏,特别是对于平时需要搭乘捷运上下学的孩子。恢复常态,如同以往一样,让孩子能够感觉生活的内容,依然像以往一样自然在运转。稳定与规律的节奏会让孩子感到安心与自在。
★行凶细节不讨论
和孩子讨论与分享这事件时,过程中,避免和孩子太过于将焦点放在行凶者如何刺杀无辜受害者的杀人手法与犯案细节。以预防孩子对于该犯案情境的过度注意,及可能反复在脑海中形成挥之不去的阴影与画面。
★追踪全有全无的反应
初期,有些孩子可能很自然地出现全有全无、或以偏概全的想法。例如表示以后都不要再搭乘捷运,或认为所有的捷运路线,和密闭式的公共交通都不安全。请接纳与同理孩子如此的自然反应,但请仔细留意如此的负向思考,是否如影随形般继续存在,而影响孩子日后的行为反应。
★转移注意力
面对如此重大不幸事件,可以预期近日在新闻媒体或脸书涂鸦墙上,将不断地被播放与传送。建议你,先不让孩子再重复收看这些容易造成内心冲击的血腥画面。虽然你会持续关注后续的新闻发展,但让孩子转移注意力,将心思摆放在平时所关注,能让心情放松、平静与安心的事物或活动上。
★突发事件的问题解决
建议你,可试著与孩子分享未来如果面对类似情境时,可能的问题解决之道。引导孩子学习如何察言观色,对于周围陌生人的趋近,如何做出适时自我保护。例如敏感地回避、迅速地跑开、不落单,往人群聚集,立刻告诉身旁的大人所发生的事,以寻求保护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