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好好活著就好,不必汲汲谈论生死。这是很多人的生死态度。关于死亡,我们总是避而不谈,存有太多忌讳,深怕触霉头。冯以量说,死亡是每个人都不可逃避的事情,死亡本身没什么可谈的,可是善终却是每个人都可以追求的权利。
你想为人生画下怎样的句点?是句号,不是感叹号,或是问号。冯以量表示,很多人死时充满问号,是因为将“生”与“死”分开了。
试想,你是否避忌出席白事,不瞻仰遗容,或者不敢靠近临终者,深怕吸到一口晦气?冯以量指出,这些死亡的忌讳,分裂了我们的生死观,“一旦分裂,问题就来了,越分裂你越感到害怕,因为不了解嘛,可是你又不敢去了解…”
他说,“你我都不确定明天是否可以活下来,如果明天是人生的最后一天,你今天要怎么活?当你开始这样思考时,就已经把生死合在一起了,事情也比较简单。只要愿意从死的角度出发,我们会更懂得怎么生。”
冯以量常把“生死两相安”与“生死两无憾”挂在嘴边,这两句话的深层含义,指的是让离世的人得到善终;让丧亲的家属得到善生;让彼此的关系得到善别。
“只要得到善终、善生、善别,人生就圆满了。”他说。
“我怕死吗?当然怕,而且怕得要命。不是说懂得生死,就不怕死。”冯以量说。可是,“想死”的人,其实并不悲观,反而会更积极乐观。但是,人生终将归零,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努力?冯以量语重心长说,“人偏偏在快要死的时候,才知道什么对自己最重要,什么东西不太重要。”
与死神擦肩而过
冯以量曾经离死亡很近。多年前,他发生一场严重车祸,所驾驶的轿车与大罗里迎面相撞,车身被夹扁,“当时我眼睛流血、鼻子流血、嘴巴流血,由于太恐慌了,我呼吸不了,整个身体都在发抖,我心想这次很可能会死掉。”
他说,“送进急诊室时,虽然神志清醒,但由于我是车祸伤患,医生马上替我做了全面的扫瞄检查。当时我躺在那里心想:哇!死亡跟我如此靠近。”
被送进病房时,他的脑中浮现出许多事情,“我有太多遗憾了。”那年他才27岁,最亲的人只剩下姐姐,可是他从来不曾跟她说过“我爱你”,亦从来不曾好好地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我听见自己的第一把声音,就是我不要做工程师了!那不是我真正想要的东西,那是家人对我的期望而已。”
那夜他无法入睡,第二天早晨,他说自己经历了重生的spiritualmoment(灵性时刻),“我躺在病床上,刚好窗边有棵大树,有只小鸟一直叫,起初我不为意,直到我看著它,才知道原来它对著我叫,我们相望了一下,我从来不曾与动物相望过。”冯以量大笑起来。“原来我一直活在别人的步伐中。如果我前一晚死了,我就看不见那只小鸟了。我跟自己说,接下来的每一天都是bonus(奖赏),因为我应该死了。”
接下来,他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在每年新的一本行事历上,第一页他总会写下:如果只有一年可以活,我会做什么?
身与心皆需善终
善终,直译就是美好的终点。冯以量说,我们经常祝贺别人“五福临门”,人生最后的福气,就是善终。“善终,是很个人化的。每个人的需求都不同,尤其是在这个年代,我们有很多选择,因此更有权利去讨论它。”
冯以量把善终规划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外在的,一是内在的。他举例,如果你去旅游,一定会收拾行李,以及交待事项。简单而言,善终的外在层次,你视死亡为人生最后一次出游,你再也不会回来,你要不要收拾行李?你昏迷的时候要不要急救?医生说插个喉管,每天灌奶水可以延长寿命,你要不要?
至于内在层次,你出门旅行是不是要收拾心情?是不是要放下烦恼,好好享受整个旅程?你会不会在出游前的晚上睡不著?可能是兴奋,也可能有那么一点担心。你的心情可能会忐忑不安。善终,必须兼顾外在及内在的层次。
尽人事,听天命
冯以量说,他也看过一些已经准备好迎接死亡的病人,“有些病人醒来时的样子像是准备出门旅行一样,看见每个人都轻声道再见。即便他的身体还是疼痛,可是他的内在是平静的,他已经准好迎接那一刻了。”
站在生死线上陪伴临终病人多年,冯以量不禁好奇,到底一个人具备了什么特质,才能准备好自己的内在层次?“一开始,我以为一个人有宗教信仰,应该会得到内在平静,结果我推翻了自己的假设,有些对宗教很虔诚的信徒,他的内在不一定平静安详。”
“是不是没有遗憾,就会平静?好像又不是。我目睹过囚犯在死亡那一刻,表现得很平静;也遇过一些儿孙满堂的人,死的时候不平静。”研究了多年,冯以量终于有了一些眉目,“是一颗柔软的心。”
什么是柔软的心?他说,“当失败来打击你的时候,你没有抵抗,你知道有些东西是自己可以控制的,有些东西是自己不能掌控的,换言之是尽人事听天命。”
怎么修炼一颗柔软的心?冯以量说,“从失败的经验去学习。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很多的事情,都在教我们如何面对人生的最后大事。在失败经验里,学习不挫败的柔软心,好比你每天施肥浇水,可是花不开,你必须接受。”
冯以量说,修炼一颗柔软的心不容易,但这是求善终最关键的一步。如果无法一下子修成柔软的心,也没关系,先准备好外在层次,可以产生一股力量,让你准备一颗柔软的心。
“我看过一些病人,一开始发脾气,可是一旦接受了,开始写遗嘱,他的柔软心开始产生,给了他力量面对最终的死亡。有些宗教让你去忏悔,这也是很好的,因为忏悔让人感觉渺小。柔软的心,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元素是,你要感觉自己很渺小,你就是恒河宇宙里的一粒沙,就不会把自己看得那么大,人自然就柔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