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新年是一家大小团圆的美好节日,许多游子返回家乡时,除了享受与亲人话家常的时刻,也会在过年期间参加同学聚会。无论是小学、中学或大学朋友圈,大家都会趁新年互相问候及祝福,聊个痛快。
暨南大学马来西亚校友会副会长林国元表示,团拜与聚会活动在华人传统社会中不可或缺,人们延续过往建立的友谊,在跨学籍的校友聚会中,也让资深与年轻校友有机会接触,擦出不同的火花。
他指出,团拜活动可凝聚不同领域的人士,参与者从中可增扩视野与拓展人际网络,一些从商的校友也找到新商机,他自己更是在团拜活动中挖掘了新员工。
“20年前的毕业生与20年后的毕业生可在团拜活动碰面,若是志同道合,说不定一拍即合,就成了合作伙伴,甚至是好朋友。”
他说,新年聚会与团拜的差别在于,前者可即兴召集,即便是聚会时间和地点都可到最后一分钟再决定,以联系小群体的感情为目的。
召集人挑战日益增
团拜活动则以组织为名,有主办或协办单位。活动必须花时间召开筹备会议与作准备,如确认场地、邀请嘉宾和找赞助商等。
团拜活动不但设下出席人数的目标,在理想的情况下,日期要一年前就定好,也要广泛通知和宣传。
北京清华大学大马校友会秘书长刘志伟说,同学聚会是随性的,受邀者可自行选择是否出席,校友会团拜活动则有职务在身的会员,务必出席。
他提到,求学时期感情较好的朋友会建立一个小圈子,往往他们就是发起新年聚会的中坚分子。随著同学之间个别生涯规划,部分到外地升学或工作,对召集人而言,挑战是日益剧增。
林国元同意,召集人的热情会随著响应的人越来越少而意兴阑珊,最终核心人物也会失去动力,常年聚会也就不了了之。
抓紧同学返乡时期
他举例,自己中学班上有40人,今年农历初三的聚会出席者仅有11人,人数勉强超过班上1/4人。
他表示,大部分的人在农历新年初一与家人度过,初二回娘家,过了初五以后,也离开家乡返回工作岗位。因此为了抓紧多数人返乡的时期,聚会一般都会安排在农历初三或初四。
刘志伟则看法不同,他认为聚会时间可弹性处理,只要同学们都能配合得到,所以不会特别定下某一天为聚会日子。
他说,由于部分同学在外地工作,他们是以农历15天内的周末为聚会日子。
电台主持人邓佩银说,随著年龄及生活周遭的变化,大家对于团拜与聚会的热诚也会递减。她呼吁人们珍惜与彼此相聚在一起的机会。
话题视人数 少不了集体回忆
聚会当中免不了谈谈彼此近况,北京清华大学大马校友会秘书长刘志伟表示,除了一般关心工作或家庭课题以外,校友聚集在一起免不了集体追溯共同拥有的回忆。
“集体回忆可能就好像电影中《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中的疯狂趣事啊!另外也可能聊聊彼此的工作、生活与学习经验。也会谈到彼此接下来的规划,如旅行等。”
他认为,聚会中话题也必须视出席人数而定。若是小型聚会,出席聚会者通常较熟悉,甚至对于政治或社会话题也能深入交流。20人以上的大型聚会多数是闲聊。
暨南大学马来西亚校友会副会长林国元则提醒,由于每个人对事情的立场不一,为避免不愉快气氛,团拜或聚会中不该谈到尴尬或引起争议的话题。
对于聚会中,可能出现爱炫耀本身成就的人,他表示无奈,认为这种情况无可避免,大家简单回应即可。
偕伴携幼参与聚会更投入
同学新年聚会该不该偕伴携幼?嘉宾与主持人的看法不同。
电台主持人苏进川指出,根据过往经验,一些同学会携伴或孩子出席同学会,造成聚会期间不但有人急著离去,话题更是流于表面,找不到回忆。这种不好的经验,让他与同学在往后的聚会中都会先来个“君子协定”,希望出席者尽可能不带伴侣或小孩出席。
暨南大学马来西亚校友会副会长林国元林国元回应道,聚会偕伴携幼已成正常现象。此举或会对聚会带来少许不便,却能让出席者减少家中牵挂,较能投入在聚会活动。
北京清华大学大马校友会秘书长刘志伟也附和,认为带伴侣出席同学聚会,能让伴侣与团体建立关系,久而久之也成为团体的一份子。
“小孩子聚在一块,也能营造聚会中的另一种话题与欢乐。”
到底办聚会该不该找理由?林国元建议,“新居入伙”是个好理由。
新居入伙易聚会
他指出,毕业多时的同学在事业上取得成就或成家立业,新居入伙很常成为同学聚会的理由。“新居入伙很常成为办聚会的好理由,因为主人家想找朋友,刚好又碰上农历新年,愿意赴会的人就更多。不然平常生活这么忙,想要约人也没好理由。”
刘志伟表示,相较过往科技不这么便利的时代,现在不管是举办聚会或团拜活动都更方便。
他指出,网际网络不发达以前,主办单位都是靠拨电话,邀请同学来参加活动,之后再通知时间地点,活动前几天还要致电确认是否出席。
“现在只需要通过社交网络或手机应用程式,就能第一时间与大家联系,及时通知受邀者活动的最新进展。”
开讲嘉宾:林国元(暨南大学马来西亚校友会副会长)、刘志伟(北京清华大学大马校友会秘书长)
电台主持人:邓佩银、苏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