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副部长拿督斯里希尔米表示,政府计划将把医护单位的看诊与配药工作区分开来,而落实这项政策不成问题,因为国内的药剂专才已经在逐年增加。换句话说,一旦这项政策落实,国人往后在医院或诊疗所看诊后,随后要到合格的药剂行购买药物。
“医”与“药”分开是否可行,这个议题其实在多年以前已经受到关注,但各界褒贬不一。有医生认为医生配药比较经济,犯错风险也比较低;但也有支持的观点认为,医生与药剂师可以互相监督,确保公众的健康利益获得保障。
为了进一步了解这项与医疗福利相关的问题,这次邀请了儿科医生陈惟祥及马来西亚药剂师协会青年团代表林建斌,为我们剖析“医”与“药”分开的利与弊。
陈惟祥医生表示,“医”与“药”区分方式是好的,毕竟很多先进国家都已经开始落实这样的医疗体制。
不过他认为,关心病人、医生与药剂师的利益与意愿,也是很重要的事,官方必须小心斟酌衡量,才能下定论。
考量消费者负担
“如果仓促落实此政策,消费者的负担肯定会变高,我认为政策执行者必须要事前取得各方民众的接受,才能谈下一步行动。”
陈惟祥目前经营一所儿科诊所,也在其他诊所担任轮班医生。他说自毕业至今行医10馀年,他清楚知道医生治疗同时也配药,可以为病患带来较大的便利。
“不仅如此,各个诊所有各自擅长的领域,我们所训练的护士通常对特定领域都有相当的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专业。”
陈惟祥也强调,目前我国的医生与药剂师的角色傻傻分不清楚,虽然医生和药剂师的专业课程都涉及医理和药理方面的知识,但彼此的专业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惟他也坦诚,长达5年医科的训练,医药知识可能还是不足的。他并不否认药剂师的专业,只是两者的角色界定要清楚,毕竟这是一项涉及高度道德的职业。
需清楚监督机制
马来西亚药剂师协会青年团代表林建斌也承认,任何职业都有不负责任的害群之马出现,不过他认为,关键点在于有没有更清楚的监督机制,来减低医疗工作上可能造成的人为疏失。而且此监督系统由卫生部来加强执行。
“虽说药剂师也不是所有的专业知识都会懂,但毕竟药剂师有责任掌握各种知识,比如药剂行开在儿科诊所附近,药剂师自然要对儿科所需的药物有所掌握。”
虽然他反对在百物飙涨的关头立马执行医药分家,但他说,以大局来看,医药分家可以加强监督工作,让国家可以减低医疗耗材上的浪费,同时人民要负起的生命代价也比较小。
“我们必须正视一些数据,像我所取得的国际调查结果显示,每100张药单就有33张出错。在美国,每年有9万8000名病人在医生、护士及药剂师的错误下送命,可见只有尽量让监督体制完善化,才能够避免这些可预防的错误一再发生。”
他强调,即使落实医药分家,诊所也应该被允许拥有一些紧急可用的药剂。“世界上所有执行医药分家的国家,都赞同医生在紧急状况时有权提供一些药物,像退烧药或治疗羊癫症的药物等等。”
根据林建斌所提供的数据,我国目前已经约有1万名药剂师,每年仍以约1000人的速度在增长。目前我国的药剂师与人口比例为1比3000人。
“以雪隆一带的药剂行密集程度,我相信应该已经超出联合国的药剂师与人口比例(1比2000人)的目标。”
嘉宾开讲:药剂师配药比医生专业
根据我国《1952年医药法令》,马来西亚没有人可以拥有配药权,除了药剂师、在药剂师直接监督下的人士、被卫生总监允许的人士、医生以及医生直接监督下的人士。
“换句话说,在法令下,医生确是拥有配药权,不过药剂师在用药程序方面比较专业,比如要如何知道一名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处方,真的需要一位有专业医疗背景的人员才适合。”
林建斌强调,我们的医院已经实施半医药分家的状态,看诊与取药的部分还是分开的。惟现在医药分家的政策要衍生发展到医疗诊所部分,行不行得通,需要更小心地探讨。
就像陈惟祥所说的,诊所医生一旦无法从配药成本上获利,只好征收更多的治疗谘询费用,消费者的看病花费铁定增加。
“有人认为诊所旁如果都可以开药剂行,对消费者至少没有交通上的不便或负担,但一旦医生与药剂师合作开诊所药行,表面上分家,实际上还是有利益交换,最后受到伤害的还是消费者。”
因此,他完全赞同林建斌的观点,医疗体制要改善是势在必行的。
药剂师检测医生药方确保无误
虽然医生与药剂师双方齐声要求医疗体制拥有一套完善的监督机制。但要如何落实监督的工作呢?
据悉,医生的药方会被药剂师检测,一旦发现错误,药剂师会主动联络医生,双方如果同意修改药单上的药物资料,药剂师就会在药单上注明修正后的药剂分量,同时签章并写上日期、时间。
“药剂师都需要妥善保存这些药单,一旦卫生部检查,我们就要提供这些药单作为药品买卖过程的凭证。”林建斌说。
不过,药剂师是整个治疗过程的最后一个关卡,卫生部又不会每天都在检查药剂师的药单,谁又来监督药剂师呢?陈惟祥和林建斌都认为,药剂师在配药过程中要有自我监督的机制。
林建斌以自己在医院实习的运作方式为例。“药剂部通常都会看到取药人和给药人是不同的两组人,因此病人取得的药已经经过双重的检查。”
在我国医疗场域中通行的药物种类繁多,其中一些较昂贵的、受控制的或依赖性药物,必须经过一些专业医生或两名以上的医生签署的药单,才能够让消费者购买。
“基本上医生要可以签署所有药单,但药剂师只有特定药物才能自行提供给病患,否则还是得让病患先去看病,取得医生签署的药单了才能取药。”陈惟祥说。
据悉,药剂师通常必须要清楚的是B组、C组及非处方药物(OTC)。B组药物需要医生签章的药单方可取得,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疾病的治疗用药。
至于C组药物,则是医生或药剂师都可以提供,如伤风药等轻微疾病。
而非处方药物则是消费者可以不经过医生处方,直接从药房或药店购买的药品,而是不再医疗专业人员指导下就能安全使用的药品。
医生开药免看库存 药剂行确保有供应
在医药分家的议题上,大家都知道医生的职务是看诊治疗,却不太清楚药剂师所扮演的实际角色,例如将医药分割之后,除了产生监督机制,对病患来说有什么直接好处?
林建斌医生解释说,诊所一般根据他们所拥有的药物来开药,如果他们最好的药物已经完了,他们就会开第二好的药物来取代,如果将此责任交予药剂师,医生就不用理会是否有药的问题,病人也可以直接取得最好、最有效的药物。
虽然如此,那药剂行是否也会面对无药可用的问题呢?林建斌笑说,这就是药剂行的专业问题,如果是一般的常用药物,药剂行就要随时检查其库存,确保药供没有问题。
除此之外,乡区地区是否会面对药剂行欠缺而无法取得药物的问题。他说,分别在1997年和2005年执行医药分家的台湾和韩国都是分阶段来应对此问题的。
“例如在乡区开设药行的药剂师应该获得一些奖励或补助,比如减免税收。或者像美国的作业方式,允许方围五公里没有药剂行的医生可以开药,一直到附近拥有药剂行为止。”
陈惟祥也认为,医疗体制应该以民众利益为前提,包括24小时就诊的诊所也应该拥有开药权。对此,林建斌回应,一旦政府实施医药分家政策,这些药剂行都愿意开业24小时,以配合全年无休的诊所。
“坦白说,只要能够做生意,我相信药剂行都可以配合这项政策,因此民众根本不用愁看医生后买不到药物。”
专家补充:给两次费用增病患负担
针对未来可能将医疗与配药分开的新体制,《东方日报》也访问了经营私人诊所超过20年的拿督黎广才医生。他表示,虽然医生与药剂师各司其职,病人可以得到更完整的治疗与配药资讯,但整个过程所需的费用一定会增加。
他说,我国病人是否能够在“涨”风掀起的关头负担得起高昂的医药费,乃不得不探讨的问题。
“病人每次看病都要给两次的费用,给了医生的看诊费又要到药剂行买药,花费肯定100%上涨。一次看病可能就要花上一百令吉的花费,我国人民负担得起吗?”
除此之外,他也不认同一些药剂师擅自为病人调理的行为,也不认为药剂师可以检查血糖、使用仪器以及量血压。
不过,陈惟祥医生认为,药剂师要在法令允许的范围内做一些简单的身体检测并没问题,只是不能滥用职权为病患看诊或调理。“药剂师毕竟没有专业的医理知识,擅自为病人治疗是很危险的。”
开讲嘉宾:
陈惟祥(儿科医生)林建斌(马来西亚药剂师协会青年团代表)
电台主持人:邓佩银、苏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