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来往往居銮和新山的那一段路我还记得:眼前弯弯曲曲,远处山峦起伏;老旧的巴士是走是跳,全分不清了。拉拉扯扯总算走到高速公路的进出口,豁然开朗,入目皆车。
过去两年,居銮高级中学的张心瑄同学正是这样走来。每逢周末,连同朋友共搭长途巴士,远到新山宽柔一小,专修中六的华文。舟车劳顿,一口气连上3、4个小时的课业,身心想必累坏了。
可是,先秦的经典、汉学之学问,盘旋在她的心里,难分难舍。说是国中生,可是张心瑄从来不愿放弃唐诗的多姿、宋词的婉约。身在大学先修班理科班,报考了必修的普通试卷、物理、化学、数学,她也还想练就一身中文的功夫……
成绩放榜,一切都值得了。张心瑄夺下了一张5A的亮丽文凭,“过去的辛苦都有了回报”。《东方日报》的新闻,显著报道了丰收的喜悦;可是,这个国家到底会有几个张心瑄?
这些年来,两岸的STPM中文考生不但日渐减少,师资也是;所谓的国民型华文中学如今只剩下一半的华裔老师。文人辈出,作家如云的居銮,什么时候也没有一位适合的执教老师,连累张心瑄和友好要如此这般南北奔走700天?
前前后后,两城相差100公里,来回一趟,则是200公里;如果上课50堂,张心瑄连同她的战友一共用上了一万的里程。24个月的坚守,坚持和坚定,流露了她不懈的精神,也反映了这个国家华文教育的香火坎坷。
国中的师资一旦断了,谁来接班大学的教授和师训的讲师?华小和独中的未来,自然可想而知了。难得张心瑄与友人一点不以为苦,踏出第一里路,走了一万里路云和月,用行动愧疚儿孙都不懂华文的拿督们,一脸腼腆,满肚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