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9日讯)历史悠久的半山芭及茨厂街是华裔古老社区,各个角落流传著华裔在此生活和奋斗的故事,惟随著发展,许多华裔从2000年开始已陆续迁走,大批外劳则抢著迁入内,导致昔日华裔聚集的场景已不在,目前华裔人数在半山芭仅剩下5%,在茨厂街则仍有约40%的华裔居民!
翻开半山芭的历史,早期许多华裔贩商都在附近这一带经营杂货店、裁缝业及茶室等。华裔的踪影遍布半山芭,大家在当地生活做生意,一起居住在店屋第2楼,空闲时则相约一起到大华戏院看场电影,感情极为融洽。
惟随著时代变迁,许多华裔从1997年开始,已陆续搬迁至隆市外围的花园住宅区,如蕉赖康乐等。
蓬勃发展加上印尼和孟加拉等国的外劳,在2000年开始进驻大马后,使得当地的店铺和房屋租金开始上涨约100%,导致华裔陆续迁出半山芭,到别处谋生。
不再住店屋楼上
武吉免登国会议员方贵伦指出,半山芭大路旁的双层和3层店楼,以前住著华裔居民和在当地开店营业的商家,不过当人民的收入提高后,都选择搬到其他住宅区生活,不再喜欢住在店屋楼上。
“未来的5至10年,半山芭都会朝向商住的方向发展,昔日的华人社区,也抵不过发展洪流而面临人口流失的情况!”
租给外劳租金更高
居民胡茂龙(67岁)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表示,2000年开始陆续有来自印尼和孟加拉的外劳迁入半山芭工作和生活。
“如果屋主可8000令吉的租金出租店铺或房屋给外劳,为何还要选择出租给一个只愿意出价5000令吉的本地华裔?因此渐渐有许多华裔开始搬出半山芭,到外围其他花园住宅区去生活。”
他说,预计目前居住在半山芭的外劳人数占95%,华裔只剩下区区的5%;昔日华裔赶在新年前办年货,或是中秋节时大人和小孩在街边提灯笼玩蜡烛的场景已不复存在。
冀保留当地特色
另外,小贩黎志强(48岁)表示,外劳还未迁入时,半山芭店屋的二楼都是由华裔居住,当时的情景热闹无比,如今却变成外劳活跃的范围,不禁让人觉得惋惜。
“尽管有些老街坊不时会回到半山芭,但始终外劳的人数仍占多数。希望政府在发展的同时,可以保留当地的特色文化。”
华裔聚居地 变成一幕幕回忆
时光倒转至50年代,茨厂街是吉隆坡华裔最早的聚居地,华裔商贩早上在底楼的店铺经营家庭式生意,晚上与家人跻身在2楼的小房间生活,这一幕的美好回忆仅留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中。
除了茨厂街之外,早期华裔聚居地也包括苏丹街、谐街、思士街,华裔商家主要在底层的店铺经营洋货店、药材店、杂货店、打铁业、木屐店及茶室等。
当时的生活环境贫穷,位于2楼的店屋可隔成10间房间,大家放工后,就到楼下的茶室点一杯咖啡,抽支烟,坐在一起听“丽的呼声”,播至凌晨12时结束后,大家才各自回到房间睡觉。
邝福荣洋服业主邝锦流表示,上述的情景就是茨厂街在50年代时的情景,大约在1969年开始,年轻人开始读书受教育,生活素质也随之改善,陆续迁出茨厂街,到其他花园买屋子供楼。
“房屋和店铺租金上涨后,经营家庭式小生意的街坊也只能选择搬迁,最后留下来的华裔人数也渐渐减少。除了人事物改变之外,连食物的味道也渐渐改变。”
“以前的家庭小生意都是由老板一手包办,如今许多食物都是由外劳负责掌厨,味道也随之改变。”
居民杨世苏(64岁)表示,虽然当地比起以前已大大发展,却缺少以往的人情味,华裔渐渐离开,外劳随之迁入,甚至在此落地生根,实在令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