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9日讯)因面对无“继承人”,令原本拥有80%华裔商家的汝来旧街,迄今已成为印裔友族“天地”,逐渐形成“小印度街”。
早期汝来旧街拥有约80间的商店,并以传统式杂货店居多,其他的则分别有布店、洋货店、理发店和茶室等。
但随著时代的变迁,传统杂货店在受到大型购物商场及一些连锁购物中心冲击下,已慢慢被淘汰,以致许多杂货店东主在生意难做的情况下,一间接一间的杂货店已慢慢的结业,如今仅剩下两间。
正当许多华裔商家搬离旧街或结业之际,却涌入了一批印裔友族以小资本租下单位开始在当地“创业”,因在旧街的租金仅介于1300令吉至1500令吉之间,而汝来新城则需要3000令吉至4000令吉之间。
印裔商家引人注目
这一批印裔友族,都是因为汝来范围内的橡胶园被开伐作为发展用途而面对失业,并在困境之中寻获“转机”,涌往汝来市区谋生,有者改行当罗里司机或为他人打工,但部分却选择在旧街租下单位做小生意。
因此在近10年里,汝来旧街不再是只有华商经营,如今也融入了印裔友族商家,成为印裔友族商品集中点,久而久之也形成了一个“小印度街”。印裔商家所开启的商店包括服装店、印裔传统食品及日常用品店、典当店、金饰店等林林总总商店。
汝来市议员吴乐?向《东方日报》说,汝来旧街并不全然是“印度街”,目前华裔商家占60%,印裔商家占40%。
“大家感觉上已形成‘印度街’,主要是因为印裔商家做生意的手法比较大胆及创新,如招牌设计凸显或将货物悬挂的较为耀眼、突出,这都是让大家肉眼望向街道时,会看到印裔商家多过于华裔商家的错觉。”
他直言,这就是印裔商家和华裔商家的大不同,因为华裔商家以传统手法方式经营生意,所以大家有如此的错觉并不奇怪。
他表示,虽然汝来新城会比旧街的发展空间来得大,但是旧街仍然拥有属于自己的顾客群,尤其是印裔友族,因为之前他们在橡胶园工作时,都是“习惯性”到旧街购物,如今他们却变成旧街的商家,因此这里仍然是他们的“集中点”。
无继承人 生意难做
彬记(南隆)杂货店东主詹添强(57岁)表示,这是他的家族生意,并且在汝来旧街营业已有逾60年之久,而他是属于第三代。
“但面对无继承人的情况下,我将在不久的将来,年老退休后结束这门生意,因为孩子们皆在外州工作,并不打算接手这门生意。”
他说,目前的生意难做,加上实行消费税后,对他们的影响更大,在无法持久下去之际,“老店”一间接一间慢慢的结束营业。
东云茶室东主黄秀群(59岁)则说,她在汝来旧街经营了逾30年的时间,从以前车流量多及热闹的街道,如今却面对生意难做。
人流量减少
她说,不少人已陆续前往汝来新城开创事业,所以旧街地区的人流量不比以前来得多,所以她将继续营业到自己无能力再做下去为止才结业,因孩子们都拥有自己的出路,没有人接手茶室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