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居美国35年,陈介福(Kirby Tan)这三个字在纽约和新泽西州华社是掷地有声的名字,他参与华侨活动,也和美国人打交道,同时以在地大马人的身份协助马来西亚官方推广大马美食,促进贸易出口。每每人们问起何以愿意出钱出力,他都笑称:“因为我是大马人。”想要深究,稍待半晌,也还是同一个答案,直接而纯粹。

即便大半生在海外生活,也不讳言大马人的身份并没有带来多大便利,但陈介福始终记得自己来自美食云集的古城马六甲。2009年年底,由大马政府发起的马来西亚美食厨房计划(MKP)正式授权马来西亚对外贸易发展局(MATRADE)负责实行,在全球7个站点推广大马美食,作为活跃于纽约的商人,陈介福出席了会议。

他透露:“当时我还没开餐厅,MKP也还没真正开跑,因为在社区活动里经常负责煮食,刚好2013年时,有一名认识了很久的业主提供诱人的店租,于是便与人合伙在新泽西利堡(Fort Lee)开设了第一家售卖马来西亚美食的餐厅。接著2015年,到纽约开设马来乡厨(Malaysian Kitchen),餐厅的对面就是自由女神像,内外加起来有约180个座位,是当地最大的大马餐厅。”

同时,陈介福也获MATRADE纽约办事处授予进行展销会的合约,代表大马推介多元文化美食。事实上,美食之外,展销会亦是陈介福的专长,从事广告印刷行业的他总是无偿设计和赞助活动需要的印刷品。关于大马的美食,他发自内心地引以为傲,“我们的食物对老外来说很特别,很具新鲜感,他们好奇,展销会时我们推介椰浆饭,周边挤得满满都是人。”他接著说:“海南鸡饭起源于海南岛,印度煎饼来自印度,却是大马把它们发扬光大。”

走进美国人的社区推广大马美食,除了现场试吃,还准备了许多小纸卡列明食物的名称,加深参与者的印象。
走进美国人的社区推广大马美食,除了现场试吃,还准备了许多小纸卡列明食物的名称,加深参与者的印象。

在饮食文化单一的异地推广大马美食,陈介福懂得动脑筋,“既然是要推广给不认识或不熟悉亚裔饮食的黑人、白人,那就要走进他们的地方,而不是在唐人街搞活动。”马来乡厨设在纽约金融区,陈介福和团队也走入当地人聚居的社区商场进行美食展售,食品搭配亦见巧思,“惹当披萨很受欢迎,还有咖喱意粉、用烧鸭材料腌烤的火鸡等,你光说咖喱他们可能不太能接受,但因为是意粉就比较愿意尝试,要有至少一样他们了解的东西,接受度就会提高。”

马来西亚近年国际形象不佳,但离家生活反而对身份认同有另一种体会,对于种族隔阂这一点,他倒是相当感触,是次特别回马参与马来西亚国际清真食品展(MIHAS)等官方活动,他说:“在大马,我们会说自己是华人、马来人、印度人,但在美国,我们只说自己是大马人,不会特意强调种族。”

留在国内的人想出国,在国外的人想回家,然而陈介福坦言“回流”的念头已经过去了,“以前有一阵子经常说要回来,毕竟亲戚都在这里,但现在3个女儿都长大了,她们是在美国成长的一代,我们也没太执著一定要哪生活。”

开店未满一年,马来乡厨就获纽约“亚洲美食节”(Taste Asia)颁发多个奖项,包括纽约市第二佳大马餐厅、纽约市最佳亚参叻沙等。
开店未满一年,马来乡厨就获纽约“亚洲美食节”(Taste Asia)颁发多个奖项,包括纽约市第二佳大马餐厅、纽约市最佳亚参叻沙等。

家人在哪,家就在哪

陈介福叔父辈当年南来时落脚香港,他的父亲则去了新加坡,后在马六甲成家立室,对成长于古城的陈介福而言,两处都是乡,“当年911恐袭时,婶婶拨电给我,说美国太危险,让我赶快回来,她的‘回来’指的是回香港,但我飞回马之前先去香港,我妈会说‘不是应该先回家吗?’,她指的‘家’是马来西亚。”值得一提的是,马来西亚国宝级画家陈介保是陈介福的哥哥。

3个女儿是在美国成长的一代,独立、直接,“美国的环境把人塑造得不拐弯抹角,1就是1,不可以就是不可以,不会言不由衷,不像我们有时会说‘可以是可以,但是…’。另外,离婚那年,大女儿才7岁,她一个人飞香港,完全没问题。她们现在上大学了,我不在家,她们会把自己照顾好。”
3个女儿是在美国成长的一代,独立、直接,“美国的环境把人塑造得不拐弯抹角,1就是1,不可以就是不可以,不会言不由衷,不像我们有时会说‘可以是可以,但是…’。另外,离婚那年,大女儿才7岁,她一个人飞香港,完全没问题。她们现在上大学了,我不在家,她们会把自己照顾好。”

今年8月就要迈入花甲,陈介福对家并没有实体的概念,更多时候,是一种情怀,“反正家人在哪里,家就在哪里。有家人的地方,都是家。”年轻时跑到单程飞行就要耗上逾20小时的国家生活,陈介福不否认美国确实让人怀抱梦想,“虽然我当初没有刻意规划要留下,但那里确实是只要肯做不会饿死,只要肯努力就肯定有机会的地方。那里有法律管制歧视,有最低工资的限制,也有科技上的便利性。”他笑说:“我有个瑞士的客户,30年来没见过面,一切都是文件你来我往地寄发,都用网络在做事。”

当年飘洋过海 只为完成学业

美国华侨约100万人,但当地没有正规的学校教中文,于是家长们就自行创立中文学校与粤语学校,孩子在学期间,陈介福活跃于校内事务,也曾被推举担任校长。事实上,他一直活跃于社区,曾是新泽西州中美商会董事,参与该州爱迪生市狮子会,担任华人协会服务中心董事等,并曾获得新泽西博根郡社区大学颁发出色亚裔领导人奖,也被列入2006-2007“美国名人录”。

陈介福是当地唯一从事广告设计的大马人,他与马来西亚驻纽约领事馆关系良好,无数次协助领事馆举办与马来西亚相关的活动。他指:“基本上大马相关的事务,都是我在办,我们这些做生意的华商相当凝聚,周末也不时会和领事馆的人打球,我这边就像一个总站,电话总是一天到晚响个不停。”他打趣道:“真的什么都找我,找老公也问我。”在美国多年,印象最深的是2003年的911恐袭和两年后的美加大停电,“我们有群组,发生大事会互报平安,领事馆则会打电话过来向我追踪。”

作为异客,在别人的地方以自己的根活出了价值,但其实陈介福25岁那年动念飘洋过海只是为了完成学业,并没有落地生根的打算。“我中四就辍学了,家里是做广告的,从事一些修图的工作,辍学出来打工存了一笔钱后就开自己的分色公司,那年是1979年。1982年一个人去澳洲,用搭顺风车的方式玩了两个星期,发觉其实人生有很多选择。”1984年,他决定继续未完成的学业,用自己赚来的钱去美国上高中,再读大学,“其实原本想去英国,那个年代,很多朋友都负笈英国,但美国入学比较容易,汇率也比较可负担。”

陈介福与大马驻纽约政府机构关系良好,去年更受邀参与2050国家转型对话(TN50)。图为2015年马来西亚美食厨房计划期间,相关人士在马来乡厨聚餐。
陈介福与大马驻纽约政府机构关系良好,去年更受邀参与2050国家转型对话(TN50)。图为2015年马来西亚美食厨房计划期间,相关人士在马来乡厨聚餐。

面对逆境,保持正念

陈介福说起初期在美国生活的细节,主动提到的大多是幸运的事,包括在最初落脚地加州圣地亚哥待了3个月找不到工作,用仅存的99美元(约400令吉)买了机票前往纽约,因为有广告业的背景,很快地就找到了工作,“因为办公室在新泽西,意大利老板买了车让住在纽约的我代步,后来干脆帮我付了买房的头期,让我搬到新泽西。”

在这家公司打工5年后,他开创自己的公司,正式走上经商之路。看似顺遂,他也承认顺遂,但这当中有的是他认为不足为道的苦,“我工作和上课都是选‘全职’,美国的大学可以自己安排时间表,我就安排3天全天上课,4天全天上班。上班的日子,日夜兼差,白天的工钱当作还老板的房贷。”挨穷的日子也不是没有,“买一盒10粒的鸡蛋,再买一盒菜脯,菜脯蛋配白粥,我可以吃一个星期,但也不觉得特别惨,忙著念书和工作,日子一天一天过。”

等到生意上了正轨,一切看似无忧时,偏偏又有避不开的坎,真正要提磨难,他说是为离婚和公司打官司时,“顺利的时候,事事都顺,不顺的时候,事事不顺,两起官司几乎同时期,两年内花掉至少250万美元(约1000万令吉),当时觉得损失的不过是金钱,问题能解决就好,但现在回想,确实心痛。”抱著宁可别人负我,我也不愿负人的心态,即使感情和事业皆受创,陈介福仍坚持要摆正心态。

一心扮演好桥梁的角色,为大马在纽约推展的商业活动尽心尽力,他自问从不问回报,“我能提供的不外就是我的专业,是我原本就会做的东西,其实没什么。”是次回国,紧凑行程和众多待办事项里,其中一项是在本地为世界第一台裸眼立体手机Q Phone寻找生产线,陈介福利用他多年累积的人脉和经验,一步一步促成许多看似不容易的事情,但他做人格外低调,此前不曾接受本地中文媒体访问,默默地当一枚螺丝钉,安守本分,功能大却不张扬。

2015年,陈介福参与推动马来西亚美食厨房计划下的马来西亚美食文化节,左3是在活动上担任美食大使的著名美食节目主持人吉娜吉特利(Gina Keatley),右2则是MATRADE驻纽约办事处处长莫哈末沙鲁米札(Muhd Shahrulmiza Zakaria)。
2015年,陈介福参与推动马来西亚美食厨房计划下的马来西亚美食文化节,左3是在活动上担任美食大使的著名美食节目主持人吉娜吉特利(Gina Keatley),右2则是MATRADE驻纽约办事处处长莫哈末沙鲁米札(Muhd Shahrulmiza Zakaria)。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图取自Cherly Kam面子书

孩子穿错校服被鞭得红肿瘀青 母亲心痛报警

阅读全文

【拿汀斯里被掳案】隆警长证实林芫丈夫被捕

阅读全文

为提款治病亲往银行 老妇倒在门口逝世

阅读全文

墨西哥女网红 直播中遭枪杀身亡

阅读全文

甩发舞 迎接特朗普

阅读全文

隆市甘榜峇鲁店屋失火

阅读全文

【心视野】我是儿子,也是爸爸 张胡坤扶老护幼30载

心视野

今年58岁的张胡坤牧师当社工长达30年。多年来,他除了义务肩负起照顾孤独老人的责任,更“兼职”当起孤儿们的“爸爸”。由于...

阅读全文

【心视野】40岁退休投身免费课堂 助人义讲照亮生命

心视野

子曰,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今年45岁的Jason ZECK Lee,于退休后在不同城市开始免费义讲,讲题范围与针对的...

阅读全文

【心视野】开导家长 陪伴癌童 天使心相伴到最后

心视野

生老病死是人生常态,但年幼孩子往往不懂病痛与死亡,也难解父母为何终日郁郁寡欢。以陪伴孩子走完最后一里路为主旨,亚庇志愿组...

阅读全文

【心视野】刘婉馨以“爱”化“碍” 携特友入潜深蓝

心视野

这个世界本就充满障碍,但总会有人想用爱打造无碍。从事保险业分销管理的刘婉馨在今年扛下马来西亚人助人慈善团体年度活动“特殊...

阅读全文
摄影:曾钲勤

【心视野】主动维护个人权益 “法律与你同行”免费线上谘询

心视野

说到法律知识,民众大多是一知半解。2016年,执业律师郭伟廷(Wilson Kuek)与伙伴罗德利(音译,Roderic...

阅读全文

【心视野】曾永兴力推无毒活蔬 纸上种菜 自栽自足

心视野

曾因在高楼住宅开辟小菜园而被各大报章采访的曾永兴半年前尝试在家中培育芽苗菜,成功后不惜成本把这种可在纸上栽种、无农药且培...

阅读全文

【心视野】克服障碍 团圆共餐 李文进珍惜每一次相聚

心视野

华人注重团圆,每年农历新年前游子纷纷回乡,为的就是一家人吃一顿团圆饭。团圆饭在许多人看来是每年例常、再容易不过的事,对某...

阅读全文

【心视野】助贫户增加收入 你做糕点我来卖

心视野

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粱瑞锋认为,与其直接送鱼给穷人,不如教他们如何捉鱼。“长贫难顾,只有提供他们赚钱的办法,贫穷...

阅读全文

【心视野】王宁耿追寻本土好味道 鼓励原住民种可可

心视野

2016年,王宁耿通过“原住民永续发展计划”的审核,获批15万令吉拨款,用于改善原住民的生活。“那是一个慈善项目,如果只...

阅读全文
当初郑明杰创立建安智障儿童家仅计划收留10名孩子,却因为心软,至今已收留了42名。“既然如此,不如做得更完善吧!”接下来,他计划打造一个综合式的收容所,收留一些被家人遗弃的孩子、老人,让他们可以互相照顾。“有些老人很渴望听到孩子们的玩乐声,因为可以让他们想起自己的孩子;同样的,孩子们需要老人们的虚寒问暖,让他们可以感受到家庭温暖。”

【心视野】愧对往事 郑明杰回馈社会 建安中心纪念故儿

心视野

“建安”是郑明杰已故大儿子的名字。“孩子在1岁时不幸因为发高烧变成植物人,并在2岁时离开人世。”每每说起大儿子,郑明杰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