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穿梭在城巿之间,我们往往忽略了老房子的美,在滚滚尘土、废气中,总觉得它们如此破旧而杂乱,可这种种景象,在陈干逸的画作里却演绎得如此美丽。
65岁的陈干逸是本地资深水彩建筑物画家。因为画老房子,让他重新认识和熟悉生活了六十多年的国家。在过往的岁月,为了寻找创作灵感,他经常四处游历、穿州越省。他期许自己能够继续作画,只要体力许可,他愿意画遍马来西亚各州的标志建筑物。
《Landmarks of Malaysia:360 Paintings》的360幅画,记录了全马13个州属及3个直辖区的建筑风貌,将于5月发行。因为画作面积小,里头的事与物自然变得细微,陈干逸总是要花上三五天的时间,才可以完成一幅作品。
▲有别其他建筑画作,陈干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吉兰丹巴刹(Pasar Besar Siti Khadijah)的热闹场景(左图)。画中的每一人、每一物、每个摊子、每处墙角都无比精致,松紧有度。面对已经消失的老建筑与美景,陈干逸总会倍感唏嘘。其中,位于彭亨州的珍妮湖(Tasik Chini)已被污染,当年的美丽风光已不复存,为留下美好回忆,陈干逸凭借画笔“还原”湖泊的昔日面貌(右图)。
▲ 《Kuala Lumpur:A Sketch Book》是陈干逸在1996年与法国出版社EDM合作的第一本建筑记录画册。由于法国人诸事追求完美,在合作初期,陈干逸大部分的初稿被淘汰重画,却也无损他的信心。“出版社法籍社长米勒是我的伯乐。第一本吉隆坡画集出版后大受欢迎,米勒决定与我签约,陆续出版了好几本画册。
《Landmarks of Malaysia:360 Paintings》是第七本画册。”他感恩贵人相助,才能走到今日。
▲1999年,陈干逸受马六甲峇峇娘惹后裔敦陈祯禄第七代后人陈淑珠之邀,用画笔记载一家人曾经生活过的每一个角落,让后代借由画册,缅怀家族过去的辉煌印记。
“陈淑珠是敦陈祯禄孙女,也是敦陈修信次女。她虽然不谙中文,却对中华文化感到无比自豪,也为画册侧写部分的文字。”
他用画笔描绘出房子外观及内部的格局。作画期间,他曾经也在这栋老房子住了一年。
期间,陈干逸与任职建筑绘测师的故友曾文辉联手合作,一人负责作画,一人负责撰写,用了16年的时间方完成《Ancestral Home of Tun Tan SiewSin》。画册即将在今年5月限量发行。
▲陈干逸独爱老房子,与他的成长背景有很大的关系。儿时,他就住在雪州巴生南区两层楼英式建筑度过童年生活。“十余年前,我读到一段让我有共鸣的句子:‘A city without old buildings,is like a man without a memory’(没有旧建筑的城市,就像一个没有记忆的人),一刹那让我回味起童年时在老店的快活时光,启发我用笔触把这些老建筑给记录下来,细分它的特色和历史价值。”
陈干逸对早年武吉免登金三角地带的百年教会学校Bukit Bintang Girls’School(吉隆坡柏威年广场前身)给予了最高评价。值得庆幸的是,他来得及在学校未被拆除之前,为它留下一帧“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