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宜居的大都市,总少不了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连贯性越强的公交系统,可令一个大都会的脉搏活络起来;但每一个大都市,都免不了面临塞车的命运,因此解决交通问题及提升公交系统使用率,成了每一个大都市的愿景。

在吉隆坡,我国暂时没有广泛覆盖范围的公共交通系统,加上近20年来,许多城中原生居民都纷纷往外迁移,落户到雪州如八打灵再也、莎阿南、蒲种、士拉央及万挠等,甚至是远至芙蓉,但却依然在隆市中心一带工作,因此每当上下班繁忙时段,城中交通就会非常拥挤。

此时,若有完善的公交系统,便可短时间内疏散进出城的市民,虽然这十多年来增加了各类型铁路(电动火车、轻快铁、单轨火车等),惟覆盖范围还有待提升及扩展。

老一辈的吉隆坡人回忆起他们与公交系统的关系,不禁感慨时代进步了,公交系统发展却跟不上时代脚步;而且人们仰赖公交系统的程度,也有著霄壤之别。

武吉免登国会议员方贵伦感叹指,吉隆坡公交系统蜕变迅速,自从政府接管后,隆市从此就脱胎换骨,从一个只有亚答屋、牛车的荒芜城镇,演变为高楼大厦林立,交通天天阻塞的现代大都市。

看病必须租车

他说,早在40至50年代,吉隆坡人绝大部分都是以牛车代步,直到1950多年,道路上开始出现零星的英国莫里斯汽车(Morris Minor),俗称老爷车,一些住在乡村深处的村民,若要前往医院看病都必须租车。

“后来,数个巴士公司开始出现,就如东方巴士公司在1956至57年之间成立。当年,我就是乘坐东方巴士,从家到八打灵公教中学上课。”

他说,迷你巴士是在1970年代起开始产生的,当中包括机合巴士、东方巴士及如今仍在营业的SJ巴士(Seri Jaya)。

“当年的巴士可分为长途和社区巴士,就如东方巴士是穿行在社区的迷你巴士,至于长途车则从芙蓉来往吉隆坡。这些巴士所提供的服务,主要是到乡村的地方载送乘客,但甲洞和增江等地区,就较为少见。”

他也说,以往读书的日子并不容易,不仅要在每天凌晨4时起床,还须走到山底等待巴士。“每当巴士挤满人潮时,我只能眼睁睁地看著巴士从我眼前走过,那种无奈感如今仍记忆犹新!”

他表示,基于穿行在吉隆坡的大型巴士越来越多,且迷你巴士车资实惠的特色,也影响到大型巴士的生意而逐渐遭到淘汰。

回顾吉隆坡早期的街道,如茨厂街和谐街交界处在19世纪末时(左图),一般人仍是以步行和人力车为主。直到跨入廿世纪,尤其进入1930年代(右19图),虽然仍见人力车的踪影,但路上已经出现许多汽车,形成强烈对比。
回顾吉隆坡早期的街道,如茨厂街和谐街交界处在19世纪末时(左图),一般人仍是以步行和人力车为主。直到跨入廿世纪,尤其进入1930年代(右19图),虽然仍见人力车的踪影,但路上已经出现许多汽车,形成强烈对比。

迷你巴士爆满 跟车员挂车门

隆雪华堂执行长陈亚才指出,廿世纪独立初期的马来亚,首都吉隆坡的公共交通处在起步阶段,德士和巴士是最主要的公共交通工具,但至今一般人印象或记忆中最深刻的,反而是1975年开始投入服务的迷你巴士。

“我于1985年来到吉隆坡,当时正是迷你巴士穿行巴生谷的年代,而穿行不同路线的巴士,车资颜色都各不相同,不过,政府在后期统一巴士颜色,即一律采用红色和白色。”

“市区内的巴士数量非常多,这对使用者而言,相当便利,且巴士车资大众化,一上车一律只需50仙。早年,我就是乘搭不同路线的迷你巴士,来认识吉隆坡,经济实惠。”

他表示,当时迷你巴士的服务品质良莠不齐,后期巴士司机和跟车员的薪资是抽佣性质,也就是从乘客的车资抽取若干比例。“由于这种薪酬制度,促使乘客越来越多越多,司机的收入也相对增加,有时,司机会为了载更多的乘客,反而没有顾虑到车子的负荷量和安全问题。”

“尤其是在上下班时段,常常可看到乘客挤满整辆迷你巴士,跟车员甚至挂在车门外,险象横生。”

他说,由于管理欠佳、服务品质不稳定,政府在1998年宣布取消迷你巴士,以“Intrakota”巴士取代而至,直到2005年,由财政部成立的Rapid KL接手。

“晚近十多年间,政府针对公共交通进行大整顿,也投入可观的预算,令吉隆坡的公共交通系统,出现较大的变化。同时,为民众服务20多年的迷你巴士,也宣告走入历史,恢复采用大型巴士。”

他表示,如今,除了原有的长途火车外,吉隆坡市内有电动火车、单轨火车、轻快铁(LRT),以及从吉隆坡市区直达吉隆坡国际机场的机场快铁等,目前吉隆坡捷运(MRT)亦在兴建中,预计明年将开始投入服务。

“这些公共交通的铺盖范围,较往年更加广泛,服务不同社区的居民,其中,各个地区的车站也改善了不少,而南湖镇站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集散中心。”

“然而,公共交通至今仍有许多改善的空间,其中最为人所诟病的,就是不同集团所经营的各类交通工具之间的衔接问题,造成搭客诸多不便。”

“另外,公共交通的准时性、司机的服务态度等,经常成为市民的话题。因此希望在新的一年,公共交通的服务品质能更上层楼。”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张玲遭禁锢在村屋内。

5旬汉囚禁施暴女大生5年 妻女助兽夫“追生儿子”

阅读全文
消拯员积极朝阿丽娜广场礼堂顶棚灌水。(图由消拯局提供)

租用市议会礼堂庆生 宾客玩烟花玩出火

阅读全文

陈锦松:无关国旗,事关政治

阅读全文

李荣健:政府让你活得体面了吗?

阅读全文

李强感动安华访华

阅读全文

美国总统选举前夕 多州严防选后暴力事件

阅读全文

寻找消失的记忆(7):早上卖包晚上大炒 “谐街”24小时飘香

系列专题

茨厂街是华人在吉隆坡的聚集地,在未经蜕变前,它是吉隆坡其中一个最古老的华人社区兼商业区,至今仍保留许多华人社区重要的民俗...

阅读全文

寻找消失的记忆(6):三五知己聚茶楼 玩鸟吃包子饮茶

系列专题

茶楼前挂满鸟笼,三五知己聚在一起玩鸟、研究鸟笼,再来一盅两件,吃个包子饮杯茶,是吉隆坡五六十年代,最为流行的情景;但此情...

阅读全文

整容换貌打造明星脸(下):鼻长嘴肿下巴弯 整容失败无脸见人

系列专题

华裔的审美观,就是眼细、嘴小、脸瘦,一副汤唯般的东方脸。巫裔的审美观,却是喜欢眼大、鼻挺、脸尖,洽洽与东方脸相反。3名马...

阅读全文

寻找消失的记忆(4):木屋拆了 老街坊难忘旧时光

系列专题

谈及木屋区,大部分人都联想到华人新村,在1950年代开始,马来西亚英国殖民地政府在长达12年的紧急状态中,为了阻止郊区的...

阅读全文

整容换貌打造明星脸(上):先变美后变富 人工美女新潮流

系列专题

讲求美感的时代,整形愈来愈普遍;走进整形手术台,小则割双眼皮,大则换成另一副脸!有些人换脸的背后,都有他们的目的;除了成...

阅读全文

槟城老味道(印度咖哩角):三角形状 Samosa香脆惹味

系列专题

印度咖哩角(Samosa)是槟城小印度常见的小吃,虽然这里卖的Samosa是传自印度,但Samosa的诞生地却相信是中东...

阅读全文

生命斗士(1):弘育安积极乐观 半截双腿走过艰难

系列专题

来自森美兰知知港的弘育安天生双脚畸形,2岁那年被父母带去医院锯掉双脚,从此成为一个三呎高的小矮人。这一锯也锯掉了他的前途...

阅读全文

寻找消失的记忆(3):那些年共同回忆 购物必去友谊商店

系列专题

在50年前,当时整个吉隆坡城内城外,几乎没什么娱乐,除了偶尔去排队买票看电影,当年出售许多洋货的百货商店也就成为了大家消...

阅读全文

导游行业新出路(完结篇):打造独特行程 包车导游全包办

系列专题

现今科技发达,网络廉价航机普及,让年轻人都倾向选择自由行,旅行团这玩意儿已开始遭到年轻人淘汰,甚至已变成“老人”团。导游...

阅读全文

寻找消失的记忆(2):帐篷里看戏 木椅吱吱响

系列专题

在没有电视机、手机和电脑的年代,数十年前吉隆坡人的最大娱乐消遣,就是到戏院与百人争夺戏票,坐在吱吱作响的木椅上,仰头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