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人要衣装,佛要金装”,城中许多香火鼎盛的神庙、神坛或神殿,一般外观都比较堂皇壮观。而坐落在蒲种14哩新村,拥有近百年历史、经历两次搬迁和重建的“蒲种14哩观音堂”,外观和内堂设计“非常普通”,与其他富丽堂皇的庙宇相比,它的外观确实稍微“逊色”。
但是,该观音堂的历史悠久,庙堂内的观音娘娘保佑了村民近100年,是蒲种区首间庙宇。相传观音娘娘对村民的祈求都有求必应,尤其求子更是灵验,因此香火鼎盛。
坐落在该新村莫然迪路(Jalan Meranti)转角处的蒲种14哩观音堂,每天开放让村民膜拜。每逢初一十五,该庙会免费提供美味斋菜,欢迎村民或贫穷人士前来享用,善信能随心意添香油钱。
每逢农历新年期间,观音堂香火比平日更鼎盛,村里四代人都会前来膜拜观音娘娘,答谢神明在过往的保佑,以及祈求神明在这一年里保佑村民出入平安、事事顺利。
挖井挖到观音像
观音堂理事会总务林兆进向《东方日报》说,观音堂存在的确实年份,并没有被文字记载,根据当地老村民的口述历史记载,大约在1926年之前已有该庙的存在,屈指一算,该庙有近百年历史。
他说,根据一名老村民口述,以前一名村民在住家门前(现在的马华公会会所)挖井时,在地底下挖到一座观音菩萨像,觉得是上天显灵,大慈大悲观音菩萨降临凡间保庇村民,于是村民自费筑起一间小小的观音堂,供奉观音娘娘。
“直到1948年,原本只是数块木板筑起的庙堂,迁移到新村清真寺附近的地段,距离目前观音堂所在地隔一条街。由于当时新村还未被发展,所以没有人知道那是什么路名。”
他说,随著新村发展,村民们在1967年,再次自掏腰包在现有地段兴建一间观音堂。经过岁月洗礼,以木板筑起的观音堂年久失修,出现屋顶漏水及结构等毛病。
“神庙理事会在2013年决定向外筹款,亦获得许多热心人士慷慨捐助,成功筹募经费重建庙堂,才有现在焕然一新的环境,空气也较流通,为善信提供更好的膜拜环境。”
他指出,观音堂每逢初一十五,早上7时30分至11时,都会准备斋菜提供给前来膜拜的善众享用。
除此之外,庙堂在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的观音诞,会从新村沿路到蒲种再也、蒲种路一带拜街衣,焚烧各种纸扎品,让流连无主孤魂有衣服穿。
在拜祭时,会先焚烧“观音衣”,表示启请观音娘娘主礼,把“物资”公平分发,希望街上的“兄弟们”让路,也祈求观音娘娘保庇村民出入平安。这项传统仪式,该庙堂也坚持举办了长达60年。
筹募经费提升庙堂设备
蒲种14哩观音堂理事会总务林兆进说,该庙堂属于公庙,任何时候都公开给外界任何信众前来膜拜。
“一直以来,庙堂都是打开门供村民自由进出,也因为这样,当年挖到的观音菩萨像被不法之徒偷了!”
他说,原本庙堂有两座一大一小的观音菩萨像,小的观音菩萨像是当年村民在挖井时挖出的神像,可惜在20多年前被偷了。
“吸取教训后,神庙便聘请工人看守庙堂,也负责每日打理环境。”
他说,观音堂的观音娘娘对善信都有求必应,只要心存善意,都会获得神明的保佑和指示,不时能看见许多善信回来答谢神恩。
“来到观音堂求子的善信,一般都能如愿以偿有身孕!这都是在新村里‘公开的传说’。”
该庙堂的理事会主席黎富华表示,该庙堂希望能够筹募更多经费,以提升庙堂各种设备。希望日后能将庙堂里增建至3层楼,楼上供善信膜拜,楼下作为活动礼堂,庙堂前方设立补习中心,提供当地村民一个更良好的活动空间。
他笑说,目前的庙堂像一间“工厂”,若要发展成上述的形式,起码需要耗费500万令吉才能达到计划。
现年75岁的村民陈翠红说,她四五岁便开始跟随父母到观音堂膜拜,直到她长大、结婚生子,甚至现在子孙满堂,她都会带著儿女和孙子们到庙堂膜拜观音娘娘。
已经80岁高龄的锺佳容说,从小时候到现在,每天风雨不改到庙堂拜拜,这个习惯也维持了近70年,可见该庙宇见证了近一个世纪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