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觉得印度同胞煎饼的姿态非常神奇。搓、捻、抛、掷,翻覆一两次直至面包变金黄色也就可以上桌了。曾经想过自己搓面团,但是一直觉得工序不少而且不想清理散开在作业流理台周围的粉迹,再想到用冰箱收藏面团万一冰冻僵硬得无法再搓,或者融冰后变成一整块糊掉。想到这些画面,也就作罢。
我国常说的roti canai,过了一道桥到了新加坡就是roti prata。味道有没有差异,见仁见智,我倒是没有细致到研究哪一家的老板手法比较熟练,把面包的边缘和表面煎得一点点烧焦以增加香味。我的判断是:煎过之后依然呈白色的,就是不合格。
一点点金黄色,一点点烧焦,目标是让其表面变得脆口,但是里面的面饼依然松软。这一点点功夫需要一些耐心。自己煎冰冻的预制面包,油量适中以免面粉沾锅,大火煎多数烟熏厨房,所以多数时候中火的火候比较合适,多翻覆几次可以避免烧焦。小火可以避免煎焦,若需要一边处理其他事情的话,例如准备鸡蛋或乳酪片。
有人喜欢事先准备,所有食材必须排列一边备用才愿意开火;有者喜欢一边煎一边做其他事。反正自己认为可以收货就好,做事顺序反而不重要。最扫兴是两边差不多变成金黄色之后,乳酪片放其中一面之上,再加一颗鸡蛋。等你以为蛋也半熟了,往下的那一面却焦了不少。为避免拿焦得乌漆麻黑的东西折磨自己的胃,重新认真有耐心地再煎一次,总是有其必要。
真正珍惜食材是认真看待烹饪这件事,而不是把失败之作交给肠胃收拾烂摊子。
后来学聪明了,两边金黄色之后直接加乳酪片,对折一半直接起货。另外煎荷包蛋或者太阳蛋。成果都是金黄色没有烧焦,保证吃得愉快、心情愉悦。
印象中的台湾夜市最相似的只有葱抓饼,我和大马同学吃过之后都说没有roti canai好吃。印度人开的印度餐餐厅卖的煎饼,在台北吃过但还是挂念roti canai。思乡病靠味蕾定义,于是常常跑印尼餐厅吃饭,但总是觉得还差了一点点什么。一回国马上泡嘛嘛档也就一解思念了。
以前跟理工科博士班的印度学长逛夜市,他不懂方块字只是凭著食物的卖相就跟小贩点I want this and that,老板也热情招待,听他模仿几个食物名称的闽南语词汇也笑得开怀。现在想起觉得好玩,也好奇何以没有跟印度朋友一起享用印度餐?
会心一笑之际,今天嘛嘛档大兄煎饼出奇美味,一边享用一边看爱尔兰足球队战胜匈牙利,一乐也。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