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摩法师俗名陈德安,浙江乐清人士。1954年应邀南渡,授课于槟城菩提学院。嗣后弘法天南宣说佛法,曾筹组马来亚佛教会、槟城三慧讲堂与马来西亚佛学院,向有“马来西亚汉传佛教第一僧”之美誉。除此之外,亦通艺术,时号“诗书画三绝”,以故论者指称:“竺摩不仅是马来西亚知识僧杰出的代表人物,更是华人文教界的翘楚。无论其对佛教教育的建树,抑或对马来西亚华人思想及书画艺术文化的贡献皆属顶尖少数者”,评价之高可见一斑。
《佛学问答》提要
竺摩法师今有廿六册《篆香画室文集》、十六册《竺摩长老佛学全书》与三册《篆香室书画集》等传世。而本文所述《佛学问答》两册,则是法师早年在《无尽灯》佛刊专栏之汇编。大抵而言,这两册书籍并非谈玄说妙之著作,而是解说佛法之读本。因此其体例以问答体为主,文风浅显易懂。例如〈答峇眼色海掠影君九则〉问道:“阿弥陀佛是何语何意?”,法师则回答:“阿弥陀佛是梵语(印度语)。意译为‘无量光’,‘无量寿’。以至佛位,智光无量,慧命无量,表其功德也”;
又如〈四答心静女士二十则〉问道:“波罗蜜多怎解”,法师则回答:“梵语‘波罗蜜多’,此译‘到彼岸’。即一件事做圆满,达到了目的,究竟成功的意思。如言‘般若波罗蜜多’,即由修得般若的妙慧,便能坡烦恼的愚暗,到达了涅槃光明的彼岸”。类似例子,比比皆是,所涉问题还包括戒律、礼俗、文化等等。
《佛学问答》及其文献价值
另得益于问答体之便,两册书籍也揭示不少有趣现象。如比照萧依钊《云水印迹:马来西亚寺庙的文化密码》所述,即可发现上文所谓心静女士与竺摩法师之佛缘。根据记载,丹绒马林颜心静、何心平、刘心益、郭心利等善信因感竺摩法师弘法之劳苦,遂建“佛宝林”以奉之。继此以后,刘心益于1985出家,法号继利;颜心静于1993年出家,法号继乐。何心平虽不见经传,但姓名曾见载于《佛学问答》第一集。
总而言之,以上所述可知竺摩法师续佛慧命之功,亦得见《佛学问答》之于大众学佛之便利。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例子也启示学者,问答体所蕴含之线索,足可拼凑更全面的弘法网络。
除此之外,《佛学问答》第二集附录的〈答许云樵教授一函〉及〈附许云樵教授来函〉也颇有文献价值。所谓许云樵者,曾任南洋大学史地系副教授兼南洋研究室主任,享誉国际。而书信所述,则系许氏编辑名医黎伯概遗著期间,请教竺摩法师佛学典故的若干问题。值得说明的是,这两封鸿雁传书未见于廖文辉、曾维龙纂注的《许云樵来往书信集》,可谓沧海遗珠。而如此例证也启示来人,或有更多类似文献尚待挖掘。
总结
大抵言之,本文旨在说明竺摩法师著作《佛学问答》内容及文献价值。尽管这两册书籍通俗易懂,适宜入门,但也极具学术意义。而且其中所见资料,既可管窥佛法概况,也能拼凑竺摩法师弘法之网络。除此之外,文后附录的两则书信,亦足见竺摩法师与文教人士之往来,亦也显豁许云樵编撰书籍的学术思路。推而言之,这两册书籍在竺摩法师弘法生涯,扮演何等角色?抑或马来西亚其他高僧大德,曾与文教人士有哪些交流?凡此种种,想必也是值得探索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