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5世纪初,中国的诗歌,绘画,建筑,哲学等取得全面的发展,依靠繁盛的人文社会成就领域,中古社会涌现出美学理论大量的著作。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 审美感受的判断以重视审美教育为目的,他主张艺术形式内容与修养不离。同时发展的有老子(公元前313-前238)代表的道家思想,把“道”作为一切物质世界自然法则规律,艺术的议题趋向人生道德伦理常识认识的范畴,艺术形式是表现心灵替代的精神形式,是超越生活经验的过程,通过艺术槊造的心灵“美”。
在德国哲人黑格尔(公元1770-1831年)有过著书《美学》认为艺术的美,是人类历史发展高级阶段上的“美”,美的高级形式就是艺术美,并认为艺术形式是真的美,并且高于对自然中的美,是经由心灵世界所产生的,而自然中的美,只是灌注在有机物质形成的杂多“观念性统一”中认识的。
公元27-约公元97年东汉著名美学思想家王允在他的《论衡》著作中,指出艺术真实问题是“气”存在物质统一元素,天地万物都是由气而生,气的运动趋势自然形成的规律,“气”有“阴气”和“阳气”,有“有形”和“无形”之“气”,人和物的生都是“元气”所凝结,死灭则复归元气,这是个自然发生的过程“人未生,在元气之中,既死,复归元气。元气荒忽”否定中国古代宇宙观精神“天人感应”还原“气”的本来具体物质形态。
中国文化讲的“气”人文观想之韵味,通过艺术线条图示体貌特征;结构形态下,透过视觉直观感受“气”,存在自然演变的过程,以中国美学思想史有影响杰出者,应属南齐时的谢赫(公元479-502年)著《古画品录》论述绘画原理,提出的“图绘六法”或称“六法”精神,按重要层次依轻重排队,“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摹写是也”,刻意清楚表明“气”第一条重要性认识用途,显然审美心灵反映的社会现象,在根据视觉感受事物多的样性,形成差异的不断重复再认识,由此获得“气”的审美感受,是认识心灵于感觉的被经验化概念,呈现客观事物残留的美视觉经验。
孔子认为审美认识是在生活经验把握直观的经验现象,审美感受具有认知形式的内容,以提高欣赏作品层次具体的道德修养,以既定美和善价值的功能化,是审美道德必然存在的形式,在实践作品道德基本面貌,亦符合实际经验气质的认识,形容凝聚的宇宙有正气,重要审美知识理论思想。
汉末三国著名的诗人,曹丕曾写道,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说明艺术依赖“气”的关系。
中国画艺术思想中“天地和气”宇宙观形成,基于“气”的具体化,能以日常词汇直译,审美教育目的在作品创作风格表现的造型,图像,内容,与想像力的概念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