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是当代社会其中一类热门的旅游形式。自二战后经济复苏,由西方社会开始掀起的消费文化与旅游活动商品化的热潮,逐渐蔓延成为各地旅游业与消费的重要驱力。近数十年,文化旅游是我国旅游业中其中一类蓬勃发展兴起的项目。
观光模式趋小众化
自1990年代以降,古迹修复运动开始乃至2008年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槟城俨然成为国内最重要的文化观光景点之一。在这篇文章,笔者想谈谈“诠释”在文化旅游所扮演的功用,既为游客认识在地观光的重要媒介,也可以是地方文化建构的重要一环。
文化旅游的张力存在于游客来到旅游景点后,与在地人互动而可能引发的社会关系调整。这个现象值得关注,因为文化作为个人与群体在社会中生活经验的总和,容易受到外在因素影响。
伴随著旅游经济活动而带来的观光消费文化现象广受讨论争议,其中的问题包括在地文化习俗可能受到游客的喜好影响,进而改变、冲击或挪动了原有的内容甚至是社会关系。然而,文化旅游也可能存在正面影响,如一些老旧社区在引入观光人潮后,重新带动地方发展与人群连结。
随著全球情境与科技的改进和转变,或改变文化旅游性质本身。在这过程中,地方社会如何回应,便成了值得探究的议题。过往传统观光模式仰赖标准化旅行团的状况,也已逐渐转变,而属于较为小众、独立化的旅游便成为重要趋势,从中也创造许多新的旅游契机。
许多游客逐渐能接受较为非主流的旅游路线,而业者也致力于开拓城市中过去不被在意的小众路线与地方意义。比如说,一个城市中不只是热门出名景点具有价值,那些遍布城市各地地景背后所隐藏的风格、细致意涵都值得被了解。正因如此,当代文化旅游逐渐强调深度的旅游体验,愈来愈多游客期待的是像在地人一般地生活著。
于是,近年来特制化的个人活动大受欢迎。除了在地图里已知的旅游景点之外,槟城也冒出了各式文化体验课程或旅游配套,如香料、食物体验与烹调课程等。
培养诠释能力
这些在地的独特文化活动,除了经济效益外,其实也具有让大众重新认识地方文化的重要意义。这些文化旅游活动的兴起,凸显著诠释能力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所谓“诠释”的定义包含广泛,可以简单如述说一个道地的故事,或者是嵌入对于地方发展的分析和注解。
事实上,每一个人都具备说故事、诠释的能力,而透过说故事,那些关于个人与他人、地方社群的关系也因此得以被重新理解与看见。随著愈来愈多在地社群一起参与诠释,关于一个地方记忆将变得更丰富,因此长期而言,诠释过程可说能带动地方研究的兴起与传播。
无论是以具体或抽像的方式,文化旅游大抵牵涉到地方故事如何被诠释的过程,例如在墙上以文字或艺术品讲述古迹故事;或者是一项产品的背后设计价值包含著地方关怀。而通常,在旅游活动中会说故事的行动者,一般能以更为创意的方式表达在地独特性,也就可能在产品竞争中脱颖而出。这之中显现的是诠释的能力。
当然,故事要怎么说得生动精彩吸引人,的确各凭本事,许多时候牵涉到更细致的经营知识和市场观察。然而,回到“诠释”问题,虽然文化旅游的成功与否归因于许多因素,包括个人创意、市场知识等,但是政府部门却可在说故事这部分提供基础协助,例如投入资源进行地方研究,同时培力、支持与启发社区民众诠释和说故事能力。
长期而言,诠释能力的培养不仅能替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驱动力,这些在地知识的建立也反过来对于地区认同有著重要帮助。
针对这点,最近我们看到许多努力,包括槟城遗产办公室开放了过往进行的口述历史资料。这个计划系统性地访谈了众多乔治市居民的生活面向,不仅能让人们更加理解乔治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居民重新探索自身与周围故事的起点。
开放成为公众知识
这计划同时也为我们指引一个重要方向,即未来政府应逐渐著力于整合各类资源和系统,并透过开放成为公众知识的一环,比如公家博物馆应该强化解说槟城故事的能力。州博物馆拥有的丰富馆藏,如何能以更扎实及创意的方式呈现给民众,启发大众说自身与外界故事,这是有关当局需努力之处。
在这急速变动的当代社会环境下,政府和文化经营者应当思考如何搭配当代科技,提供民众想像空间,进而培力众人说故事的能力。这诠释培力不只是为了服膺文化旅游,而在于如何让地方知识愈能蓬勃形成,成为民众认识自我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