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朝野选战沸沸扬扬,一场恶斗不可免,因为,这对于朝野都是“生死决斗”。本文顺流溯源,从另一角度加以剖析。
一、城市化改变了人们的心态——政府统计数据:今天的城市(包括工商化的大小城镇与生活城市化的郊区)人口,占总人口的80%。即是说,大部分马来西亚人(特别是半岛)居住在城市。结果,昔日封闭的、愚昧的、政治上惟领袖马首是瞻的传统马来乡区,今天已经起了质的变化。
乡镇思潮变迁
21世纪这块广袤的僻静地区,已成了各种多元思潮竞相进入抢地盘的翻腾的城镇社会;昔日乡区转化为巫统肌体的“短板”。这种变迁,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但变迁的深浅程度是不平衡的,少数“依然故我”的地区是有的。若据此而判定马来社会整体“依然故我”,那就未免太幼稚无知了。某华文大报一位自命不凡的专栏作家即是这种井底蛙,他以吉打几个乡区为例,结论是吉打是巫统的囊中物,笑话。笔者一位在某英文大报服务的专栏作家也犯了相似的毛病。
揆诸历史,马来工商社会形成于1938年。由于受到英殖民者愚民政策的“英马双头体系”的阻隔,这个初生的工商社会“先天不足”,其社会基础以人数不多的小园主为主,不能不带有明显的缺陷——稚嫩性(与近代华社相比)。稚嫩性表现在对立的马来民族主义左右翼同时产生与并行,一些主要人物是“两栖”性。
以“马来青年同盟”(Kesatuan Melayu Muda,KMM)为代表的左翼,史上第一次提出国家独立的目标,与马来亚人民抗日军抗击日本二战后重临斯土,实现独立。不幸被内奸莱特出卖所破坏而告落空。其右翼视英人为“沙漠中救命恩人”的思潮(“马来人不会消失论”),通过翁嘉化,由东姑带入巫统,颠倒民族主义为种族主义,使马来亚独立堕落为新殖民主义的工具。
反对财主抽佣制
这个新殖民主义体系,表面看似独立,实为替英国人屠杀我国人民的“紧急状态”战争的刽子手。英国人主导下,东姑篡夺了1946年成立的巫统的领导权,独霸独立后的政权至今一甲子有余。他回过头镇压左翼马来亚马来民族党(Parti Kebangsaan Melayu Malaya,PKMM,一译“马来国民党”,为“马来青年同盟”的延续),马来社会第一次因政治对立出现了社会两级大分裂。
独立的新兴官僚奉行“权钱政策”(政权高度集中导致财富高度集中,互为因果,循环往复以致灭亡的规律),独立后的马来社会快速发展的工商化、城市化即在此基础上运作,因而带有“财主抽佣制”和人民群众反对此抽佣制的烙印,促使官僚体制日益走下坡。
第12届大选和第13届大选,巫统议席、选票相比之前总数大幅下滑,2/3优势失守,就是确凿的证明。这是城市化发展的总势头。马哈迪20世纪末开除副首相安华是这个大变化的结果之一,是马来种族主义没落的拐点。第14届将更进一步?
伊党随国阵陪葬
吊诡的是,20世纪末开除者马哈迪竟“落草为寇”(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性),与安华联手合作。当前广泛流传的“投废票”、“不投票”的议论,实际上也出自这个大变动。其中一些消极的选民不满当朝者极端腐败贪污;经两届大选的努力也无法实现改朝换代,因而产生消极情绪。但这毕竟是少数和暂时的。
国阵政府在国会通过选区重划,天枰倾向巫统。无论如何,笔者认为,规律就是规律,人为(执政者)拗不过城市化引发的思潮大变动。
还有一个证明,刻印在以哈迪阿旺为主席的伊党微妙的变化上。如所周知,伊党是建基于马来亚半岛一隅的吉兰丹贫穷农民社会之上的政党。如今,哈迪倒退同世仇巫统为伍,用以镇住该党脚下动摇崩溃的社会基础(农民不满神权统治而分化)。巫统尚且自身难保,哈迪阿旺除了当巫统的陪葬品,还能有更好下场吗?限于篇幅,哈迪的所谓大选策略,将另文讨论。
二、独立特性的人物马哈迪——在位22年,是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如今,甘冒骂名,横越传统底线,与昔日“政敌”安华为伍,调转矛头对准其所由来的官方阵营,是马来史上第一个“反骨仔”。其中原因为何,将产生什么效应,备受关注。
问题的答案,言人人殊,这里且透过历史来寻觅。马哈迪之落草为寇,其大背景一如上述(马来社会工商化的结果),具体原因则为,他是一位激进的民族主义者,出身非望族(非官僚贵族),拥有独树一帜的基因。
他直率批判在朝者,同时,却和政见迥异的女儿玛丽娜和平共处,这是马哈迪的亮点。
或蜕变两党制
20世纪末,马哈迪开除安华出巫统(不论具体原因为何),是种族主义由盛转衰的拐点,安华掀开了以“烈火莫熄”民众运动为特点的反巫统种族主义的新页。
时任党主席的安华2008年倡导“人民主权论”,界定为党的政策的基石,以反对巫统的“马来主权论”(种族主义)。这是符合国情的战略部署。或许因安华备受连续的牢狱之灾所困扰,多年无法打不开“人民主权”的格局。
今天朝野政治新形态急转直下,“人民主权论”正是当下不可或缺的“对症解药”。所谓新政治形态,从一方面看,朝也“巫统”(纳吉),野也巫统(马哈迪、安华等),搞不好,可能蜕化为当今英美服务于同一专政阶级的“两党制”,远离人民当家作主的“两线制”,只利于巫统,不利于人民。
这不是耸人听闻,假设来届大选希盟收获不佳或又重演滑铁卢,原属巫统分子将纷纷跳巢回笼,希盟将变得聊无生气,好看不好吃的“两党制”行将取代“两线制”,难道是天方夜谭吗?
设置“人民主权论”
在今日新形势下,作为“压舱石”,先设置明确的“人民主权论”与其具体化的竞选宣言的各项主要政策之中,昭告天下;眼前起著动员团结民众,增强选战信心和出击力度,克敌制胜的作用;中长期则有持续的维系凝聚力,“人民主权论”之为用,大矣哉。马哈迪能接受吗?
笔者以为,能。93岁的马哈迪除了与希盟一道奋斗,别无他途。最有意义的是,犹忆其“下野”时含泪慨叹道:“我的一个愿望不能实现……改变马来人的依赖性,独立奋斗,终身遗憾……”。今日希盟的“人民主权论”开展的局面必将给马哈迪圆其夙愿的广阔空间,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具备,待东风一起,人民为主体的马来西亚将呈现在眼前。
结论是:即使英雄,脱离了人民,将一事无成。大后方正在大变,票源大开放,占优势的不是巫统/国阵,而是占天时地利人和的希盟。但前提是,必须提出直接与选民的愿望接缝的、实际可行的、有效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