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峇株巴辖28日讯)随著生活水平提高,大众开始注重文化艺术软实力,令本地文艺风气愈加兴盛,许多手作人或艺术工作者除了创作外,也通过开班授课,期望能以此推广传统文化技艺,吸引学生和上班族报读。
峇株巴辖维也纳艺术学院为了吸引大众前来认识与体验这些工艺,会定时举办一次性课程,教学皆采小班制,学习内容则视学习对象为大人或小孩而定。
该院院长郭柔莹(35岁)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列举该院开设的几项一次性课程或工作坊,包括较少见的峇迪蜡染、皮革设计制作与纤维艺术课程。
她认为,传统技艺的学问广博,一次性课程只是一种入门,先以简单好玩的方式,让民众提起兴趣,才能吸引他们持续学习下去。
“大众来学习课程,多数都是为了解压或觉得好玩,学生中也不乏忙碌的上班族,一次性课程能让他们静下来,在几个小时内亲自完成一幅作品。”
在该学院教学纤维艺术的洪茂永(29岁)说,年轻人或小朋友会较想在短时间直接见到成品,例如在一次性课程中完成制作手环或捕梦网等饰品,就获得他们的喜爱。
女性上班族为主
“当然,也有部分学生是已有基础知识者,他们是因想要深入钻研这门学问,因此才会来体验课程。”
从事木雕教学的蔡怡敏(26岁)通常会在周末时开办“木雕零距离”课程,其学生则以20岁至40岁的女性上班族为主。
她说,学生多数都对手工木雕感到好奇,也想亲自完成一幅作品作为纪念,才会前来参加课程,有者则是为了培养一门能静心的兴趣,在家也能自己从事雕刻。“我开班主要是为了让手工木雕技艺大众化,尤其让年轻人认识这门技艺,我也为此设计合适课程,选择教授小型文字雕刻,以便学生能快速上手。”
篆刻艺术较冷门
篆刻艺术推广者蓝俊新(50岁)目前在峇株巴辖中华总商会主办的峇株行市集摆摊,他除了售卖印章外也教学生篆刻,目前大约有6名学生向他学习。
他说,篆刻艺术确实较冷门,一直以来也缺乏推广,导致很多人都不知峇株有得学这门艺术,许多人逛市集时路过他的摊位都会感到惊讶,也对篆刻印章显露出兴趣。
“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人,已越来越重视传统技艺,加上这门艺术对他们而言很新鲜,他们看过之后都很有兴趣学习。”
他也计划,未来与会馆配合开班,教导进而传授这门技艺,他也正努力通过举办展览等,加深人们对这门艺术的认识。
城市人较想尝试新事物
虽然文艺工作者有志传承所长,但他们受访时皆异口同声表示,目前开班授课的反应慢热,有时开班更面对“有人教,没人学”的现象。
蔡怡敏表示,她常面临开班却无学生,导致工作坊被迫取消的状况,尤其在峇株更是如此。
“即使我将峇株的学费调低,但仍无法吸引本地人前来学习,反观我到吉隆坡及马六甲等地教学,反应都较热烈。”
她认为,这样的落差反应相信取决于生活水平高低,大城市对自我价值要求较高,较想尝试新事物与培养兴趣。
对传统工艺感陌生
郭柔莹也认同上述说法,但她对此抱持乐观心态。她认为,上述现象源于民众对这些传统工艺仍感陌生,因此需持续推广与拿出作品,让民众接受。
“我们的课程传授的虽然是传统工艺,惟大众一直以来较少接触这一块,因此才会觉得新鲜,民众认识后便会开始感到兴趣。”